那年聖神降臨節:追念東羅馬的滅亡

期數
3612
刊登日期
2013.05.10
作者
區華勝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5 月 12 日

今年的聖神降臨節是五月十九日,但五百六十年前(即一四五三年)的聖神降臨節卻是五月廿七日。相信很少人知道那一天是世界和教會歷史關鍵的一天: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決定兩天後攻下被圍已久的君士坦丁堡,把東羅馬帝國僅餘的最後火種滅掉。 

海防方面,東羅馬已完全受制於土耳其人。後者於一個月前聽從了一個意大利人軍師的建議,利用滑輪把七十多艘軍艦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吊過加拉達半島,運到君士坦丁堡北面的金角灣的內港去,繞過了東羅馬人在灣口用鐵鏈做成的封鎖。如今剩下的就只有城西陸地一面的決戰。那面的防衛歷來十分森嚴,除了廿公尺的濠溝外,還有三重堅厚的城牆,一般說來,應當是固若金湯了。可是它仍有一個缺點。原來呂古士(Lykus)河從西北朝東南流入城中,河的兩岸較四週的地面徙然低下卅公尺,這是最易受敵的地方——查看多張君士坦丁堡的地圖,我都找不到這條河,恐怕它早已乾涸或蓋上房屋了。

五月廿八日不論對七千的守軍或廿萬之眾的攻城者來說都是最忙的一天了。穆罕默德忙於排陣,把重炮集中於呂古士河附近的聖羅馬奴斯(St Romanus)城門外一帶。其中一口炮威力特別大,能把六百公斤的炮彈發射到兩公里外,須用五十對牛及七百壯丁才可勉強把它推動。鑄炮的技師是一個名叫伍爾朋(Urban)的東歐人。為了紀念這口炮的豐功,今日這道城門稱為「炮門」(Topkapisi)。當天,蘇丹命令全軍將士齋戒沐浴,向真主安拉禱告。當天傍晚,他還向他的精銳部隊Janizaries訓了話。他的精銳部隊是從以往被擄的基督徒的子孫中挑選出來的,他們改信了伊斯蘭教,不結婚,誓死為蘇丹攻城掠地。

城內的君士坦丁十一世預知大難臨頭,離死期不遠。有人曾勸他出走逃亡,但他堅決拒絕了,而願與城共存亡。當天早上,他參加了宗教遊行。他勸勉將士們為國為城捐軀效命,為抵抗非信徒而奮鬥。隨後他與每一個人擁抱道別,請求他們寬恕他的過失。為預備善終,皇帝辦了告解,領了聖體。五月廿八日那天,教會在聖索非亞大殿舉行了最後一次的禮儀。要知道,東羅馬最後一位皇帝是個天主教徒。理由是:在君士坦丁堡淪陷前數月,教宗派了基輔(Kiev)的樞機到索非亞大殿宣報了教會的合一。

當日晚上,一切都很正常,但這只是風雨前的寧靜。翌日清早四時,穆罕默德發下總攻擊令,一時雷鳴電閃,天崩地裂。突然間,西北角的城牆上,竪起了土軍的旗幟。巷戰持續到早上八時半,以後就是縱火、擄掠、屠殺、破壞。那曾盛極一時的東羅馬大帝國就這樣被消滅了。這固然是多年來內訌、驕奢、淫佚、腐敗的結果,而歐洲各國的唯利是圖、見難不救實也難辭其咎。歷史因果的教訓何其無情耶!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