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 福傳空間

期數
3613
刊登日期
2013.05.17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5 月 19 日

(本報訊)有關心青年的基督信徒認為,青年牧養工作須延伸到互聯網世界,並鼓勵他們關心社會。

普世教會剛於五月十二日慶祝世界傳播節,本年傳播節主題為「社交網絡:真理和信仰之門;福傳新空間」。事實上,本地基督宗教團體亦透過社交網路工具牧養青年。

新聞傳播學者馮應謙教授認為,社交網絡能夠動員青年關心社會,然而傳統媒體和團體活動的培育功能非互聯網所能取代,牧養須以新、舊方式互相配合。

天主教徒馮應謙五月七日對本報說,明愛和公教團體時有推出關社培育活動,以明愛賽馬會屯門青少年綜合服務為例,社工讓青少年製作關社課題習作,同時讓他們借助媒體分享成果及彼此交流。

他指青年慣於運用社交網絡分享和聚合,例如早前就國民教育議題發起社會行動,到最近關注工人工資問題。「惟網上社交平台的溝通和信息內容較短,不能作深入的培育。」

他指社交網絡平台在扮演動員角色上大於教育角色,而傳統媒體相對較易帶出培育功能。

「網絡平台讓他們多了去認識相關議題,但有時少了深入討論。」馮說傳統培育活動可幫助青年作深入反思。

傳統媒體有助培育

與此同時,牧養青年的突破機構五月四日假突破青年村舉行四十周年論壇,與青年探討香港的未來,以及文化與保育課題。

突破機構青年媒體總監梁柏堅說,關心社會的青年有時不容易找到同路人,教會團體可透過媒體配合其他不同類型的牧養工作培育青年。突破本身便集合培訓、靈修、出版等不同事工。

「媒體牧養不得不參與社交網絡平台。」梁柏堅四月二十六日對本報說,牧養就是與青年同行,「給他們方向,從而令他們面向社群、好憐憫,學習在社會作出選擇」,媒體最能夠啟發這一代青年。

突破機構從《突破雜誌》發展到現在的書誌《Breakazine》,梁氏期望透過書誌帶出不同課題的社會片段,幫助青年基督徒認識信仰的社會向導,如五月號探討了土地公義課題,也借助社交網站Facebook宣傳與青年交流。

「我們希望啟發年輕人揭破(Break)社會偏見、發現(See)事物,進而轉化自己(Change)。」他指媒體的薰陶和轉化功能對牧養相當重要。

談到牧養內容,社工學者馮麗姝博士期望教會團體幫助青年建立同理心,關懷社會上受苦的人。

基督徒馮麗姝五月八日說,智能電話普及令教會團體更需要進入互聯網世界,她期望青年參與這平台時,能夠建立網上操守,並避免網路欺凌。

這位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四月底發表研究指出,與西方國家相比,香港青少年自戀傾向程度較高。研究人員訪問了九千四百多位小三至中五學生的家長。

要避免養成自戀性格,馮氏強調要培養同理心,教會內外媒體「須幫助青年理解別人的痛苦,例如讓他們透過災難新聞反思自己與社會的聯繫,並學習感恩和珍惜身邊的人」。(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