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幻變生活中的希望
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渴」(若十九28)。實際上耶穌的肉體被折騰得不像人,血汗盡流,一定覺得十分口渴。而神學家也有意見說耶穌不只是肉體的口渴,也是對人的一份莫大的渴望,雖然祂充滿了愛,因為天主是愛,但人性上祂仍渴望天父的憐憫,祂渴望人的愛,人的以愛還愛;祂對人充滿希望。
蕩子的比喻中,當蕩子要回歸父家時,當「他離的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路十五20)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那位父親是多麼渴望他的兒子回來,縱然他的兒子曾背叛了他,將他的錢財耗盡;但他一直在等,甚至可能一直遠望著窗外,期待著第一時間見到他的兒子。所以當他兒子離的還遠的時候,已經跑上前迎接他。就是因為他父親是如此地愛他的兒子,也深信他會回頭,所以對他有無限的希望。
方濟的父親對他的兒子也有很大的期望,他希望他的兒子能繼承父業,做一個成功的商賈,但這只是「人」的希望,而不是吻合天主旨意的希望。而相反地,他的兒子有另一個更偉大的渴望,就是捨棄一切跟隨天主。他甘於貧窮,甚至甘願過著朝不保夕、到處行乞的生活,因為他將他的希望放在天主手中,他深信天主自會照料。同樣地,聖佳蘭也是如此,以她的一個小女孩,能以無比的決心及毅力,排除一切阻擋,為了天主而去投靠一個被人恥笑辱罵的方濟。就是因為她對天主的愛懷有希望,以至家人派一些力大無比的人來想把她拉回家都不能成功。
希望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不能也不應對事物限定一個結果,特別是人類,因為每一件事物都有無限的可能性,人會變,事物也會變,人是活生生的,有進步的,下一刻與這一刻會有所不同。當我們懷著這信念時,我們的態度自然不同。正如蕩子的父親,他對他的兒子充滿著信心,他相信他的兒子會改變,會回頭,所以他對他有期望。更因為他是如此的愛他,他會無限地給予時間及機會,讓他在回頭的那一刻已經感覺到有人在等他,讓他更被肯定,他感受到關愛。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當我們能相信人有可能改變時,我們便更容易接納別人,包容他人,彼此的關係會變得更美好。
回望自己的人生,不也是被希望所引領著,支持著,使我們在人生的跌跌撞撞中有能力爬起來,繼續向前走。同時也因著感到天主對我們的期望,讓我們被愛所激勵,但有目標地向著那愛我們的主邁進。所以信、望、愛是相輔相成的,同時也是互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