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投身教會關社組織
天主教徒譚翼輝走過兩條路:教會關社團體和學術研究。他曾任職基督徒學生運動、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和天主教青年聯會;他修讀過中文大學宗教系、瑪利諾神學院,最後選修了社會學,又從民族學研究中國的僧侶團體取得博士學位,如今在大學教書。
這兩條路幫助他走信仰使命:毋忘年輕時參與社會運動的使命,繼續在現有崗位服務,他強調信仰要與生活連在一起。
本年起獲教區任命為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委員的譚翼輝博士,去年開始在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出任講師,其實他高中參與天主教同學會的活動時,已體會到青年信徒對社會應有的承擔。
「我在中文大學修讀宗教,當時大學的教授很重視合一和關社,從教授身上我看到信仰與先知的角色。」那時期起,他也開始與同學參加基督徒學生運動、天主教同學會和天主教大專聯會的活動,與基督徒大學生一起關心社會。
譚還記得當年大專聯會的朋友如何落實「與受壓迫的人在一起」此使命,例如為新移民學童補習,至於一次國際公教學生運動的亞洲會議,更教他一直難忘。
那趟會議在菲律賓棉蘭老島舉行,行程中他有機會與當地的青年農夫交談,誰料數日後與來訪者分享過的一名農夫竟遭發現中槍棄屍溪旁。「那名農夫是因為與我們見面而死,很難想像發生這些事。」
大學畢業後,譚翼輝一九八六年在基督徒學生運動工作一年,事事親力親為,就是工作薪酬,也要與運動成員一起籌募。
一九八七年開始他轉到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工作,出任執行秘書。他形容當年的工作很有挑戰性:「除了關心社會,還要面對堂區教友及神父。一些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原來部份教徒並不認同。」
經歷六四和越南難民事件
七八十年代香港的越南難民問題,社會大眾認為有損香港利益,很抗拒越南難民入境,他說:「當年正委會關心難民情況,卻每天都收到教友投訴,只有少數人認同我們工作,那種『單打獨鬥』的感覺很強。但想起先知向來都是少數,只要認為是對的,即使別人反對也要繼續下去。」
這情況也讓譚翼輝反省到,單靠正委會的努力並不足夠,還要取得教會內更多人的認同和支持。於是他便主動聯繫神父修生,建立關係,找更多的機會分享意見。
也在譚任職正委會的期間,遇上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他憶述當年很多堂區都自發組織活動,關心中國民主發展,正委會則擔當支援角色。雖如此,他仍感到身心透支,九十年代初便往浸會大學修讀社會學碩士,研究便是探討正委會作為一社會運動組織,其策略和身份。
畢業後他加入了天主教青年聯會任執行秘書,因應聯會經費問題,他的主要任務便是協助聯會總結工作,並把青年工作策略過渡至教區。
後來譚翼輝往美國加州栢克萊的聯合神學研究院修讀博士學位,研究中國梅州一個僧侶團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二OO五年畢業後他留在美國教書,直至去年才回港在浸會大學執教。
推廣天主教社會訓導
談到香港教會參與社會運動的情形,譚翼輝認為普遍教會人士把宗教與社會割裂,原因可能是過去信仰培育中較少涉及社會訓導。「普遍信徒認為,教會是追求心靈滋養的地方,這亦帶來宗教與生活割裂。」他認為,好些信徒只依循牧者的教導,這種被動的態度亦令信徒忽略了關懷社會。
譚翼輝認為教會有需要加強講解社會訓導,他亦時有在課堂上引用社會訓導的內容,讓下一代了解信仰與社會公義的結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