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

刊登日期
2013.05.31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於四月二十六日在香港嘉諾撒靜修院,舉辦第七屆中層行政人員培訓日營,參加者包括來自二十四間修會中學的六十五位主任教師(圖)。大會當天邀請了三位資深教育工作者分享。

講者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的陳德恆校長,清晰指出現今學校「中層領導特質」,必須能瞻大局、明行政、熟理論、解政策、善總結、出新意、管知識、善用人、廣網絡、承壓力、有堅持、懂妥協、知分寸,要能審時度勢地變動、說服、安撫並推行過渡。

陳德恆指出,教育是明日之事,要栽培中或小學生,面對二O二二或二O二八的世界。至二O二五年,現今社會上六成的工種將已消失,故中層領導必須要有宏觀視野,面對改變是仍以心繫學校與學生,且要有恆久忍耐與期盼。

香港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黃若嫻修女,以圖片、提問、生活體驗、電影等,引導老師們細味「僕人的領導及服務」的意思,帶出天主重視和教會要求的,不在於每人在做甚麼工作,而是以謙虛的心服事人,懷著使命感,並無條件默默地付出,交出生命,不視職務為工作,而視之為一種召叫、委託與使命。

黃修女指出「權威」與「威信」的分別:前者如有知識的專家,用地位與能力使人按自己的判斷行事,令人敬而畏之;後者卻是以長時間的犧牲與奉獻,建立起影響力,使人因追隨其信念,受其理想推動行事,令人敬而愛之。她勉勵教師領導學生,陪伴他們成長,要如那不受注目的塘泥,默默地分擔荷花含苞之痛,欣其盛開,伴其凋落,有分於其一生。她說,教師不單要無愧於人、無悔於己,更須要到達無怨的境界。

慈幼會的林仲偉神父,先以歌曲「為甚麼」作引言,讓每組老師討論不同的聖經章節,從學校生活實況的反思中,體會「天主教辦學精神」的內涵。

他以一位患有血癌學生面對死亡時,無懼無怨,能在病榻上道出「天主取走我最寶貴的,祂必會給我更寶貴的」,指出能讓學生參悟生死,懂得如何去跨越,才是圓滿的教育。

林神父分享曾參與學生成長過程的寶貴經驗及從中的信仰反思。總結眾多的真實故事,天主教教育就是要教導學生讀書明理,懂得待人接物,最重要是認識基督。他說,學生須有一個立體的心靈架構,即向內不斷自我修維,向外建立與人關係,更必須有宗教情操這向上的幅度,否則就望不到人的最後目標。

經過三位講者的分享後,學員反思得著並匯報交流,期望參加者未來能以謙卑服務的心,在各自的崗位上牧放主交託的羊群。(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