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蘋果姊妹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伊朗,一對孿生姊妹自出世後,一直被父母鎖於家裡達十二年,與外界隔絕。鄰居們苦勸無效,遂通知政府福利局介入。社工到來了解情況,發現一家四口的家庭,年邁的丈夫為照顧失明妻子,沒有上班工作,僅靠替人祈禱作福賺取微薄的收入;妻子終日躲在家裡。涉案的家庭生活拮据,姊妹倆的健康清潔缺乏照顧,不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走起路來亦步履蹣跚。社工帶走了姊妹倆,此時,街坊七嘴八舌表達意見。
姊妹倆天真爛漫,根本不明白發生甚麼事,還嚷著吃蘋果。社工經不起父親苦苦哀求,讓他接兩人回去,誰料他故態復萌,留下妻女獨自外出,並將她們反鎖屋內,大門更鑲滿鐵枝。社工突擊進行家訪,目睹一切後非常氣憤,命父親立刻釋放姊妹,並命他走進屋裡,親嘗被困的滋味!社工又命姊妹到街上去,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兩姊妹去而復返,看似一時未能適應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
影片的導演將紀錄片及戲劇融合為一,先在片首播放事件的真實片段,訪問街坊鄰里之餘,更找來有關家庭親自演出,在鏡頭前現身說法。導演沒有加進任何評論或旁白,只透過人物的對話,以幾近原始的手法,將事件活生生呈現出來。真實個案加上創作,藉此加強故事的感染力。
影片採用開放式結局,以母親手握蘋果作結。事實上,「蘋果」在影片裡是一個符號或象徵,超越其客觀的物質意義,不同層面(特別是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的受眾可以對戲裡的蘋果,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正如達里德(Derrida)所說,符號本身並沒有原裝意義(Original Meaning),它只是一組繪圖,當人談論它們,便賦予了符號意義。
事實上,香港亦曾發生類似的事件——八十年代的「郭亞女事件」,社會福利署破門帶走長年被鎖家中的弱智女童,有關個案引起社會極大迴響。對於那些缺乏自我照顧能力的人士,甚至是弱勢社群及邊緣人士而言,誰願意挺身而出,保護他們?
本片於一九九九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贏得天主教文化獎。
討論問題:
- 假如你是劇中的社工,你會怎樣做?
- 你認為「家庭」是指甚麼?
- 你心目中的理想家庭是怎樣的?
- 假如你遇上不公平的事情時,你會怎樣做?
- 試探討目前對於關顧弱勢社群及邊緣人士的社會福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