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子女感恩的心

期數
3616
刊登日期
2013.06.07
作者
李福生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09 日

近期發生二宗家庭倫常慘劇,公眾都感到震驚及疑惑,為何身為子女的竟能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做出如此違背倫常的事?不少評論也從犯罪學、心理學等角度探究其中所涉及的因素,我也嘗試從另一角度引伸一點觀察分析。

最近一次在內地乘搭地鐵,一對母子(母親看來約五十多歲,兒子則是比母親高大的年青人)隨著車門打開而趕快進入車廂,剛好有乘客下車而空出一個座位,這位年青人衝前「一屁股」坐下,完全沒有意圖讓母親先坐,更奇怪的是母親也若無其事的站在兒子面前。一個想法在我腦內盤旋思考──內地的一孩政策,會否培養了部份孩子的極度自我中心,成為一位沒有「感恩心」的孩子。

在輔導父母的接觸中,不少雙職父母為了生計早出晚歸,承受沉重的壓力;沒有時間陪孩子、出於補償心理,便以物質如購買遊戲機、新款手機、名牌服裝等去滿足孩子的慾念,以錯誤方式去表達關愛。這種寵愛或溺愛,帶來極嚴重的後果,就是令孩子重視物質、極度自我中心,導致他們總是從自我出發,這種自我中心在成長過程中要得到適當的引導,避免走向極度自我。

極度自我的孩子只看到自己,在他們的想法中,父母毫無疑問要「生我養我」,「養我」的標準就是提供一切物質消費去滿足永無滿足的物慾,更甚者是他們會覺得,父母若不能滿足自己的物慾是父母的錯,為自己帶來痛苦!而毫不從同理心角度、從父母的角度看到他們的辛勞,懷著感恩心去感謝父母。

培養感恩心對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懷有感恩心的孩子,不會凡事存有理應得到的想法,會感謝別人對自己所施予的恩惠。懷有感恩心的孩子會有同理心,對別人會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思想會較同齡孩子成熟,樂於因感恩而施恩,樂於無條件幫助別人,明瞭「施比受更有福」。

最近出席一個有關生命教育的研討會,在準備帶領開會禱文時,也想起一首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對兄長曹丕的苦苦相迫的哀訴,不也就是我們現今社會值得反省的處境嗎?多少的墮胎、殘殺、奴役、剝削等,不是對珍貴生命的本有尊嚴與價值的肆意踐踏嗎?

教會強調感恩心,主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親自為門徒洗腳,留給我們「彼此相愛」的誡命,也藉著聖神,讓我們在生活中去愛,為弱小的、貧窮的、受迫害的、受剝削的服務,就是去愛天主,我們要衷心感謝接受我們服務的對象,讓我們從他們身上看見了主。

家庭教會的概念就是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在家庭中父母們能以言以行去讓孩子經驗愛、學習愛。父母應培養孩子的感恩心,脫離極度的自我中心,實踐主耶穌的教導──彼此相愛,在生命中為主愛作見證。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