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愛與台灣輔大講者

期數
3616
刊登日期
2013.06.07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09 日

(本報訊)香港明愛五月十七日的國際會議上,來自台灣、德國及香港的嘉賓,分享如何在民間建立關愛社會。

會議題為「民間的角色:群策群力——建立關愛社會」,出席嘉賓包括有港人醫生、台灣學者,以及德國明愛的代表。

社會福利層面,德國明愛協會主席Peter Neher神父分享如何在工作崗位上建設關愛社會。他說,德國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來,不少教會人士接受社工專業培訓,在不同的志願機構服務;他引述本篤十六世的《天主是愛》通諭,指出教會不能放棄愛德服務,就如同教會不能忽略聖事和聖言一樣。「德國明愛也是其中一所服務弱小的志願機構,但明愛來自天主教會,除了關注社會福利層面,還要認清不同的時代需要,更要相信天主給予團體關社的使命。」

Neher神父指出,現時德國明愛須為非信徒員工提供良好培訓、吸納人才及保持員工的歸屬感,「從員工身上,帶出明愛既是社會服務的提供者,同時亦在履行教會的使命。」

他指出香港明愛六十年前成立時,亦並非在天主教的環境下運作,他認為可作為借鏡,嘗試在不同崗位中帶出教會角色。

香港明愛近年銳意發展天主教大學,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教授則分享多年來台灣天主教大學如何建構社會。

江漢聲指出,天主教大學的特色是重視人的尊嚴、提倡社會公義、度具質素的個人及家庭生活、保護環境,以及致力和平等。他續說,要具體地在大學履行社會責任,可從服務做起。

他解釋,輔仁大學十五年前開設「服務學習中心」,學生除了認知及技能方面的學習外,同時經驗「服務學習」,各學系提供相關服務社會的專業課程,為校園、社區,甚或是海外等提供社會服務,「學生以專業去服務有需要群體,從中主動關心社會,從而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及生命態度,達致全人發展。」

江教授指台灣七成地區屬郊區,其山勢險峻令不少學童難以到市區念書。輔仁大學遂建立網上授課系統,由大學生為郊區學童授課,「服務結合科技與人道主義,學生懂得以愛為先,以專業知識服務弱勢社群,亦同時影響受助兒童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

另一位講者,香港大學社會醫學系系主任梁卓偉教授指出香港曾面對不同的挑戰,包括傳染病、慢性疾病、環境污染以及不平等等問題,但無論時代如何轉變,人類發展是否良好與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有密切關係。

梁卓偉指出六十年前香港經濟尚未起飛,人生活簡單,卻活得快樂;現今經濟發展急促,知識水平提升,離婚率卻高,認識信仰的人少,家庭快樂的指數每況愈下。他提出人要反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正如本篤十六世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中指出,人要以真愛建立社會關係,我們對此應予以反思。」

江漢聲教授會後向本報表示,他認為在港辦天主教大學應有清的使命,要為香港社會服務帶來貢獻,使天主教的精神得以落實。他說,除了學術培育外,不能缺少生活教育,要讓學生有機會去關心和接觸社會上被忽略的群體。(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