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捐贈供醫科生解剖

期數
3617
刊登日期
2013.06.14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16 日

(本報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鼓勵更多人願意離世後成為「大體老師」(捐出遺體),為醫療教育及科研作出貢獻。有神父認為,遺體捐贈藉得鼓勵,可以喚起大眾關注生死教育。

港大醫學院解剖學系自七十年代起接受遺體捐贈,鼓勵人死後捐出遺體作醫學教育用途,捐贈者會被尊稱為「大體老師」。

聖若翰堂主任司鐸駱鏗祥神父早前對本報說,醫科生在解剖實習前舉行儀式對「大體老師」致敬,有助青年認識生死教育,「致敬儀式表達感激遺體捐贈者的無私,亦可感染他人。」

駱神父表示,明白家屬在親人離世後重視完整軀體,希望親人離世妥善安葬亡者,但人死後肉身會腐化,能捐出遺體作醫療教育,藉得令人欣賞。他亦指出基督信仰也鼓勵信徒施予,惟遺體捐贈在中國人的地方仍有忌諱。

在香港大學三月的「遺體捐贈日」上,港大醫學院院長李心平教授表示,解剖學習對醫學生至為重要,學生接觸真正的人體組織、細胞、肌肉及血管,「過程就好像與人接觸一樣,那並不是書本上生硬的知識和數字,亦不是電腦化的圖像可以取代的。」

李心平指出,醫學生於學習解剖前,要參與一個莊嚴的致敬儀式,表達對「大體老師」的敬意,「學生從中反思生命的意義,並建立對病人的尊重。」

港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系系主任梁卓偉教授願意死後捐出遺體作教學用途。他說:「回想當醫學生的時候,我從『大體老師』身上學到不少人體奧秘。在醫學院工作多年,更深切明白這學習模式的重要。」

負責遺體捐贈計劃的港大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醫生已登記成為遺體捐贈者,他指出,來自醫科、護理、藥劑、中醫和牙科的學生,均透過遺體學習解剖學。目前在港大醫學院登記捐贈遺體的人數約有七百人,但每年實際得到的「大體老師」只有數具,供應量遠低於需求。

捐贈者離世後,其遺體會被運送到港大醫學院於短期內使用,或在防腐後保存較長時間,再用於醫療教育和研究。完成研究用途的遺體通常於一至兩年後,交予食物環境衞生署代為火化及安葬,捐贈者的近親亦可選擇取回骨灰自行安置。(詠)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