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編織的「我」

期數
3617
刊登日期
2013.06.14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16 日

近代理性相信,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但估計無論中西,愈近原始,人也愈受禁忌和群體積習主宰,能活出個性的只有權力金字塔頂端的人。先秦時女有姓男有氏,羅馬人傳世的雕塑有不少捧著祖先頭像。其理如一:人得有名有姓才有所謂的「我」,能玩得起,全繫有個顯赫家世(如今內地稱之曰「拚爹」)。「我」是誰?輪不到尋常人等問津。他們都無姓無氏只有名,且還常是阿貓阿狗之類的渾名,死了只給黃土掩埋了事,誰都來去匆匆,一文不值。文明史是一部人自我意識的成長史,這話當然沒錯,但這所謂的「自我意識」到底「自我」到甚麼程度?環顧四野,每個世代都有數不盡的光怪陸離,倒真發人深省。

在攝影機未發明之前,圖畫只會在教堂、王宮或達官貴人的府邸出現,一般人要留下倩影,簡直是天方夜譚。那時一般歐洲人家也無大鏡子,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社會道德訓導甚至不主張人在出浴時從水中看到自己的尊容,要用添加劑讓浴盤的水面浮上一層油膩來迴避。在中國明清兩代,主流的文人畫者都不以畫人尤其是能寫真為榮,民間畫工倒也有畫誰像誰的本事,但這技藝通常只用於給縉紳貴冑的先人留下遺容。因此,無論中外,權貴之外的芸芸眾生,誰也不知自家的確實形象,更遑論有機會顧影自憐,自我欣賞。在那個時代,無權無勢者不過如螻似蟻,能苟活已不俗,即使能掙到錢,日常的逸樂也多的是,「真我」或「私我」到底跡近形上追尋,在輪不到自家問津時便沒多少人理會,亦意料中事。

攝影術的問世,令大多數人能在家裡掛上自家的肖像,但早期照片大多裝腔作態,但那也是當日的造型時尚,人人不做作才怪。老一輩的人到自知大去之期不遠時,都處心積累地留下一幅如此這般的照片,好掛在靈堂或祖先牌位。人死如燈滅,這玉照可是他留給這世界的唯一痕跡呀!

如今相機普及,尤其是數碼機大行其道,令人人都變成造型家,而大多人(尤其是女士)拍得最多的定是自己,造型風尚也不出時下的影視流風。互聯網大行其道,也讓這些充滿自我陶醉或自我期許的玉照發放到全世界去。正如卡拉OK的發明,使有樂隊伴奏的歌唱不再是歌星專利,於是人人可在瞬間把自己代入為明星一樣,有哪個世道的灰姑娘,可像現代低頭族少女般,天天把儷影編織出一道道彩虹?可惜千人一面,偶有可觀亦不耐看。這是個充滿色彩的世代,也是個前所未見的蒼白世代。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