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籌募之歌

期數
3617
刊登日期
2013.06.14
作者
林祖明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16 日

當上世界著名學府的院長或校長的人士,他們除了擁有學術界的知名度和成就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有廣闊的人際網絡,良好的人脈關係,善於與各界人士聯繫,在人前享有正面的聲譽。這特點不但可增加學院的知名度,吸引優良員生外,最重要是當學院要籌募發展經費時,人脈關係便大派用場。我今天身為教區修院的院長,在人際網絡的關係上,有他們十分一的表現已非常滿足了。

教區修院現正進行維修籌款,以海報和宣傳單張的方式向堂區呼籲,深信集腋可成裘的信念。若果每人按自己的能力捐獻,修院的籌款目標定能達到。但經過五個多月的教友捐贈後,現在只籌到不足三百萬港元。

其實我在寫給堂區神父的信中,已申明這次維修籌款,不是要籌足一千四百多萬港元,工程才能開展;籌款是不希望把這擔子全數放在教區總務處肩膀上,修院也有責任做點事情,以減輕教區的負擔。

我在此有個「天方夜譚」的想法:若果在這段日子內,每堂區向教友籌募二十萬元,我們有五十個堂區,計算起來就有一千萬元了;就是打個七折,捐款也就是工程費用一千四百萬多元的一半。

當然,我也知道不少堂區都有他們的發展計劃和裝修工程,例如建造升降機、安裝冷氣、天台防漏工程,這都要教友支持⋯⋯這還未計教區機構的定期募捐、回應各地的天災人禍的愛德行動等,我實在體會到教友會有應接不暇的感覺。

那麼,在捐獻上,誰是在我身邊最急需的近人呢?教區?堂區?修院?我相信我們很多時會看捐款的意義、呼籲者所用捐款與捐款人的關係而定,親疏總會有別,堂區的需要會是教友們的首選。

我們教區經濟情況今天是健康的,仍能為教友牧民的需要在新區建設聖堂,在舊區重建傳教點,為使教友不缺乏牧者照顧。今天的香港教區得到天主的祝福,有餘力成為福傳發展的後盾,原因是不少堂區能夠在財政上自給自足,收支平衡,甚至有盈餘,這才使教區較鬆容地調動資源,幫助較貧乏的堂區。

所以我們今天無論為修院維修籌款而獻出的支持,或是為堂區的工程而捐贈的金錢,或直接支持教區經費之用的捐助,都是維持甚至擴充教區在這方面的資源,為愛天主、愛教會,在福傳事功上奉獻自己的力量。

教區修院是為堂區而存在,擔起培育修生的責任,以後派遣他們到不同堂區和機構服務,所以修院的事可以說亦是堂區的事。

教區因堂區的需要,按情況調撥資源,協助她的發展,所以堂區的事也是教區的事;堂區教友的慷慨,亦使堂區有較多的盈餘,使教區得到祝福,讓較貧乏的堂區度過時艱。

這都是因每個肢體都是同屬一身體,而引申出來的美麗樂章:「天主能豐厚地賜與你們各種恩惠,使你們在一切事上十分富足,能多多行各種善事⋯⋯因為辦這種供應的事,不但補助了聖徒的貧乏,還叫許多人多多感謝天主。」(格後九812)願天主永受讚美。亞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