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教會推動共融

期數
3617
刊登日期
2013.06.14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16 日

(天亞社訊)柬埔寨吐堂是幾百名來自越南的無國籍移民之家,天主教會一直致力於促進他們融入柬埔寨社會,並為化解雙方甚至教會內的抵制而努力。

吐堂政府正開展龐大的開發工程,建造全球其中一幢最高的摩天大樓。不過,在這個位於金邊中心南邊的貧困街區,似乎與柬埔寨首都急速的現代化互不相干。

負責當地聖瑪利亞堂的文世永神父(Van The Vinh)說,儘管吐堂的部分越南移民已在柬埔寨生活了幾十年,但大部分人幾乎不會講官方的高棉語。

聖瑪利亞堂座落在一條沒舖設石子的小巷盡頭,與洞里巴薩河僅一箭之遙。每當河水氾濫時,聖堂周圍的木屋常被淹浸。

過去幾年,文神父已把吐堂六十多名越南兒童送到柬埔寨的公立學校讀書。他說:「起初,這些家庭十分抗拒,問為甚麼他們的孩子該學高棉語。」

柬埔寨人與越南人之間的敵意根深蒂固,即使在天主教徒當中亦然。文神父說:「越南人的祖輩憎恨高棉人,他們希望自己的家人與柬埔寨人毫無瓜葛。」

一些越南天主教家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到這兒時,面臨被逐出境;之後,當柬埔寨深陷在赤柬所領導的叛亂時,他們又得面對戰爭。七五年,在波爾布特政權下,許多家庭在柬埔寨河流上到處流竄。

幾年前,他們最新的居住地,與吐堂僅一水之隔,卻在大火中燒毀。

金邊的發展對他們造成影響,現在他們在城中過得不錯。

儘管他們大都在柬埔寨出生,卻說鮮為人知的越南方言,並只用基本的高棉語。無論是柬埔寨還是越南,都不承認他們為公民。

幸虧文神父努力不懈,吐堂的越南兒童得以在教堂接受兩年學前教育。

文神父說:「當他們上學時,高棉語說得很好,沒遭排斥。我們希望提供機會,使他們有美好的前途,以及融入他們所生活的社區中。」

但他的努力受到抵制,甚至在當地教會內,有些天主教徒不相信這兩個社群能完全融合。

據金邊宗座監牧區副主教蓋茲神父(Mario Ghezzi)說,柬埔寨有三萬天主教徒,其中約三分之二原籍越南。該監牧區有一萬三千教友,其中約一萬人住在首都或市郊。

大半生在柬埔寨服務的法國傳教士蓬紹德神父(François Ponchaud)指出:「如果把越南和柬埔寨天主教徒混在一起,不出十年就不再有柬埔寨天主教徒。高棉人將會開始默默地退到教堂後排,並最終消失。」

正因為蓬紹德神父在一九七七年出版《柬埔寨:元年》一書,世人才知道赤柬對國家進行大規模的血腥暴行。

在這場共產主義革命之前,柬埔寨教會主要是越南教會的分支。蓬紹德神父說:「七O年以前,越南人已完全吞併教會。要成為高棉人又是天主教徒,簡直不可能。」

但在一九七O年,柬埔寨政府決定驅逐大部分越南人。已退休的拉穆斯主教(Yves-Georges-René Ramousse)憶述:「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衝擊,一次巨變。我們不得不再次從頭開始。」當時他是金邊宗座代牧,一直擔任到七五年四月赤柬奪取該城市為止。

柬埔寨教會經歷打壓

在接下來的十五年中,教會在柬埔寨幾乎絕跡。在赤柬統治的四年裡,沒有一個宗教存活下來。傳教士離開,甚至在這個以佛教徒為主的國家,連寺廟也被破 壞或用作它途。一九七九年初,越南軍隊入侵,把波爾布特政權逐出金邊後,留守在柬國十幾年;國內局勢趨向穩定,但教會活動大多仍被禁止,戰鬥繼續在該國邊 緣地區激烈進行。

直至九十年代初,越南人離開,教會才開始得以重建,具有明顯的高棉特色。

今天,儘管多數天主教徒是越南人,禮儀仍只用高棉語舉行。

但蓬紹德神父說,過去幾年,當地教會漸漸「重新越南化」。這過程的一部分,就是文神父努力協助吐堂的越南社群融入教會與社會。

蓋茲神父說,如果本地教會要完全團結,就必須克服過去的分歧,包括捲入在柬越兩國之間的近代衝突歷史。他說:「我贊同禮儀必須用高棉語,但安撫兩個社群也是可行的。教會必須是整個社會的先知性標記,克服本身的內部分歧。」

文神父贊同說:「我們生活在新世代。當然,對老一輩的高棉人與越南人來說,這是困難的,但對於年輕人來說,戰爭時代已經過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