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委會活動反思碼頭工潮
(本報訊)基督徒工會人士和神父認為,葵涌貨櫃碼頭工潮喚起碼頭僱主和大眾重視工會和工人的權利。他們應強調基督徒亦應透過關心工人去見證福音。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六月十四日假塔冷通心靈書舍舉辦分享會,探討這場工潮對社會和信仰的啟示,逾七十人參與。
碼頭業職工會總幹事何偉航表示,碼頭工人支撐了香港經濟逾二十年,這次罷工令市民正視碼頭工人在組織工會和缺乏集體談判權的困難。他說藉這次機會能教育外判商和市民關心工人。
他說工潮締造了好些成果,「工人開始信任工會,也明白到團體協作的重要,令工會會員從數十人增至七百多人」。
工會幹事何偉航:教會要關心貧苦
「我從碼頭工人身上看見耶穌身影。有工人收到罷工基金捐款後,再捐給更有需要的工友。」基督徒何偉航認為,信仰生活不應只局限於祈禱和參與教會內部活動,也應關心窮苦的人。
罷工工人何億榮說,工潮和民間行動讓他們明白到,工人也有責任教導下一代回報社會,以及爭取權利和福利。他說事件令資方開始留意工人的意見和更照顧他們的需要。
修院院長林祖明:教會應更為敏銳
事實上,不少基督宗教和民間團體工潮期間聲援工人。分享嘉賓林祖明神父認為,教會在此事上做得仍未足夠,也不夠敏銳,他鼓勵教徒在個人靈修和參與社會的張力中取得平衡,讓教會得到更新。
這位聖神修院院長於工潮第四十天與修生到中環的請願場地探望工人。他說宣講天國福音和地上實踐信仰互有張力,有時或令人忽略社會參與,教徒應透過見證讓信仰更「著地」,實踐福音價值,使這張力變得健康。
「真福若望保祿二世是工人出身;方濟各成為教宗前已在生活中關心窮人;本篤則以學者角度關心他們。」林神父說,教會已建立了不同方式和楷模關心社會。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說,社會部份輿論以「公眾利益」等經濟理由蓋過工人訴求,使工人運動邊緣化,但大眾能夠在這次工潮聲援工人,反映社會有所進步。
鍾劍華指工人在目前的碼頭外判制度和相關法例下得不到保障,若政府不反思問題,就難以杜絕這類事件再次發生。他說基層工人工作時間與工作量有增無減,為工作而放棄健康與家庭,社會需要反思問題所在。
葵涌碼頭工人三月二十八日起發起罷工,要求合理加薪及政府落實工人集體談判權,事件引起社會關注,不少市民捐助罷工基金,以及到碼頭探望罷工工人。工潮於五月六日在資方同意加薪百分之九點八下結束。(郭╱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