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津校有意轉為直資

期數
3618
刊登日期
2013.06.21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23 日

(本報訊)有教會人士認為,教會辦學團體毋須完全排斥直資制度,但不應在貧富懸殊趨嚴重之際,削弱基層兒童透過教育脫貧的機會。

近期一些歷史悠久的基督宗教津貼學校有意轉為直資學校,轉制引來學校內外廣泛討論,贊成者認為直資有助保持學校自主,反對者擔心直資的高昂學費會令基層學生卻步。

公教學者楊秀珠:社會貧富懸殊  教會當服務基層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楊秀珠說,在貧富懸殊比以往更嚴重之際,教會學校轉為直資會對履行使命上造成一定風險。

天主教徒楊秀珠六月十七日說:「以往基層學生不難入讀好學校,但今天恐怕未必可以。」她說貧富懸殊比以往嚴重,基層兒童需要更多脫貧機會,雖然直資學校都設有獎學金,惟問題是基層兒童能否入學。

「昔日修會學校專門教育孤兒和女孩,從她們身上侍奉基督,好叫處於弱勢的兒童得到教育機會,令男女趨向平等,這成果得來不易。」這位修會學校畢業生說,好些一直默默服務弱勢學生的修會學校不轉直資,以關懷有特別需要的兒童和少數族裔。

她認為,教會津校轉為直資或與校本條例有關。她說直資學校可以不成立法團校董會,讓學校保持自主,事實上,好些教會學校在悠久的傳統下有其定位,引入其他管理文化會帶來張力。

盧龍光牧師:服務貧苦大眾  不排斥直資

崇基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認為,教會應優先服務貧苦大眾,用更大力度辦好津助學校去幫助基層兒童,但同時毋須排斥小部份教會學校轉為直資。

這位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卸任會長、屬校校監說,部份家長愈來愈不惜一切讓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直資某程度是回應社會現況,但「教會辦學團體需要以更大的努力和資源,讓不同的教會學校平衡健康發展,讓人對津助學校更有信心,令人不再盲目選擇」。

盧龍光說,基督宗教名校昔日已掌握優良的資源、師資,以及政策,才得以培育來自不同階層青年成為精英,這吸引經濟條件較佳的家庭保送子女入讀,然而,「若直資制度令清貧子弟入讀這些學校的機會愈來愈少,便會造成惡性循環」。

本身是聖公會中學校長的戴德正六月九日在《時代論壇》發表「名津校轉直資的信仰反思」一文,指出教會辦學應服務有需要的人,特別是只能夠透過教育去脫貧的低下階層。

戴氏指傳統津貼名校,特別是教會辦的學校轉為直資並收取高昂的學費,有「忘本」之嫌。

「因為這些名津校,以其歷史背景、名氣和歷屆畢業生在香港社會的影響;本來就有牽頭作用,帶領一眾津貼學校和全港市民一起向政府爭取更合理的資源和更完善的教育制度,造福香港的下一代。」他說。

他說:「教會辦學,若不以有需要的人,特別是以只能夠透過教育去脫貧的低下階層為念,是不是背棄了主耶穌對教會殷切的期望?」

據教育局資料,截至二O一二年九月,全港共有七十三間直資學校,其中五十二間開辦中學課程,十二間開辦小學課程,以及九間同時開辦中學及小學課程。(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