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教育
六月四日,旺角大球場舉行香港隊對戰菲律賓隊的國際足球友誼賽,期間有香港人辱罵菲律賓人。許多港人為事件大感失望,尤其因為所針對的是在本港為數不少、卻一直受到港人嘲諷和貶損的族群。
大部份香港市民不會愚魯得作出向國歌喝倒采、扔水瓶、在大庭廣眾粗言穢語等這些被平等機會委員會列為含有侮蔑和種族歧視成份的行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在體育活動上,種族歧視卻屢見不鮮。
類似事件亦曾在墨爾本澳洲足球聯賽中發生。當時,一名白種觀眾向澳洲原住民足球員古德斯(Adam Goodes)高叫帶有種族主義的辱罵性言語。古德斯認出這名十三歲的女觀眾,其後球場保安人員將她帶走。
在古德斯的童年及其超過十年的足球職業生涯中,常飽受帶種族主義的辱罵。對此事件,他體諒地表示該名女孩才十三歲,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只是重複在校園或者家中聽到的話而已。他沒有起訴她,而是要求她道歉,並參加一個關於種族主義的教育課程;而這名年青犯事者所支持的球隊亦願意贊助課程費用。
旺角大球場發生這場不愉快賽事後,有社會人士呼籲當局向那些辱罵菲律賓球隊及其球迷的人士執法。據悉犯事者已二十來歲,故必須為自己的流氓行為負上責任,接受法律懲處。
但懲罰並非解決問題的方法。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種族主義的心態,如何從我們的觀念中清除這些心態,才是最困難的問題。
種族主義深藏在文化、語言、教育制度、歷史和家庭生活中,人們往往不知不覺染上,並毫不察覺地表現出來,他們自以為幽默言詞有趣,卻不知是在冒犯他人。
正如古德斯指出,該女孩子可以被罰絕足於足球比賽,但她依然不會學到任何東西。懲罰並不能解決種族主義問題。
當種族主義心態浮現時,我們最低限度要學習辨識並抗衡這種心態;就像我們也許不太喜歡上司或同事,但也會以禮相待。
我們更要注意,種族主義是虛構的觀念,它們建基於與現實不相乎的假設中。
少數族群亦不要以為自己身為種族主義下的受害者,便不會懷有此心態,他們不經意帶有種族主義的言行亦會傷害其他人。
只有教育,才能對症下藥,並應被納入所有生活層面及社會機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