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一個「SEN」的「SEN教師」
有特殊教育需要稱之為「SEN」(Special Education Needs),這些學生大致分為三類,包括:「行為、情緒及社交發展需要」(如自閉症)、「認知及學習需要」(如讀寫障礙)及「感官、溝通及肢體需要」(如聽障)。
基於教育公平的原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也應該有機會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因此「融合教育」亦應運而生。然而,大眾對他們的認識有限導致有不少「假融合‧真隔離」的情況出現,這情況實在令筆者感到天主所教導我們實踐「共融」的理想實在困難重重。
作為公教老師的自己,當認識上述名詞概念的時候,心裡有一種感覺,就是天主所創造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特、有個性的。從信仰角度去看這個議題,不難發現天主會按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及經歷,讓我們去選擇不同的方式跟隨耶穌。
然而,我盡量不會把這類學生視為「特殊學習需要」,因為每一個人也是「特殊」(獨特)的。
就以自己為例,我曾用心學習英語及音樂,兩者均敗北而回,原因是本人對英語的掌握只是一般程度,可能同樣書寫一篇二千字的英文論文,別人可以直接書寫,而我則需要先寫中文,再將這篇中文論文逐句翻譯成英文,然則需要比別人多一倍時間寫論文,這是我學習英語上的「特殊教學需要」。此外,我亦曾學結他,但礙於自己的小肌肉控制及對弦線的空間感掌握有限,最終亦是放棄。我是在學習音樂上的「特殊教學需要」。
由此可見,從廣義的角度看,每個人也是「SEN」,分別只在不同程度、不同領域的「SEN」而已。作為教師,在課室的教學中需要「照顧不同學習差異」。但是,筆者卻認為是「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才是更合適的解讀,意思是學生的學習風格每一個也是獨特的,例如有學生強於從視覺接收信息,有學生強於從聽覺接收信息,更有學生強於在實踐中接收信息。因此在課堂活動中會按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設計不同學習經驗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當然,從狹義的角度看「SEN」,在本文首段中提及的學習需要中,其特徵亦有助我辨別學生的學習需要類型,以作參考之用。故此,本人並不是否定「SEN」的概念,而是不會將之標籤化而已。
天主的創造,每一個生命都是一份恩賜,然而天主會邀請每一個人都背上十字架跟隨天主。面對十字架的時候到了,耶穌是毫不猶豫定意要預備祂所要背的十字架,這是祂的苦難,祂選擇勇敢面對。不知道我們會怎樣面對,是放棄?是逃避?還是勇敢面對?如果有一天,當天主要我們背起十字架的時候到了,我們是否願意放下一切,決心背起這獨特的十字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