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甚麼吸引年青人回應聖召?
年輕人不願回應聖召,或多或少都要歸咎時代的變遷。拜金主義充斥社會;個人成就只取決於每個月賺多少錢。回應聖召,不單不能賺大錢,更要捨棄一切。修會神父更要守神貧,放棄所有財產,難怪沒有人加入司鐸聖職。但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我認為當今司鐸對自己的定位,乃至教友對他們的定位,都直接地導致今日聖召短缺。
梵二後,人人都強調本地化。司鐸走入人群「為一切人成為一切」。神父都脫下自己的黑長袍,換上汗衫短褲,和年輕人打成一片。現在的司鐸普遍都認為,只要能夠和青年混為一堆,就可以吸引他們加入神職班。
神長希望走入人群,體現民間疾苦,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奈何有些神長走得太入,連自己的身份都忘記了。
和教友打成一片,是好事。但假若神父和教友之間失去「隔膜」,他們的「吸引力」也隨之消失。
成為神父,要求甚嚴。七年的修院生活,學習神哲學。每月只可以數次與家人相聚。到底是啥這麼大魔力,吸引年輕人回應聖召呢?
司鐸的「吸引力」在於他們與眾不同。
有人說司鐸是社工。的確,司鐸在告解亭內,聽盡人生百態。但他們卻不單只是社工。他一伸手,唇間溜出的不單是赦罪經文,更是天主的恩寵。這刻,他是基督的代表。
有人說司鐸是堂區的領導。的確,司鐸在彌撒中帶領教友,心神仰慕天主,但他卻不單只是領導。司鐸在彌撒中成聖體聖血,這邊「這是我的身體╱血」,那邊基督親自來到我們中間。這刻,他是「基督第二」(Alter Christus)。
既然是基督的代表,就應該有相稱的行為、外表。因為只有透過外在的事物,旁人才會明白司鐸代表基督。「有諸內,形諸外」,不是虛話。
外表上,司鐸應該和眾人不同。向來,神父都有自己的裝束——黑長袍。有人會問,基督在世的時候都是穿常人的衣服,為甚麼今天的司鐸要與別不同?答案很簡單:基督是天主,他教訓人的同時又行神跡叫人信從他,用不著衣服的幫助。但神父不是神,他們也要靠外在的東西去告訴他人他是「天主的人」。再者,基督不也曾用泥土唾沫去治好瞎子嗎?外在的物理性質,對人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在這大熱天時,神父以羅馬領替代黑長袍,無可厚非。但在可行的情況下,司鐸也應該盡量以黑長袍示人。
行為上,司鐸也該與眾不同。當然,神父應該和教友多溝通,增加互信。但同時間,司鐸對於不必要的應酬卻應該可免則免。不是因為他們不愛交流,而是因為他們應該專務祈禱、克己。經常在facebook上看見神職分享自己和其他教友外出用膳的相片,滿桌食物,好不豐富。但這和神父的身份相稱嗎?
司鐸也應該時時祈禱。的確,現在神父工作繁忙,分身不暇。但不正正是在這時候最需要祈禱嗎?
司鐸祈禱,不單只是個人祈禱,更應和大眾祈禱。教會規定司鐸每天都要頌念日課,與教會一同祈禱。這是禮儀,是教會的公共祈禱。司鐸應該盡可能將頌念日課放進堂區的時間表內,使教友和神父可以一同祈禱。說到底,禮儀不單只是彌撒!禮儀生活應該更廣更闊!
司鐸也應該準備好隨時服務教友。這裡的服務是指聽告解。說到底,教會需要司鐸,因為教會需要他們的服務。只有司鐸才可以施行聖事,沒有任何教友、執事、修女、修士可以取代他們。告解是聖事。司鐸在告解亭內,不單給人赦罪,更為他人作補贖。
今天聖召凋零,修院房間空置。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好好反省到底在哪方面做錯了,或是在哪地方做得不足。吸引聖召,不是單靠搞幾個聖召晚會就可以。回應聖召要求甚嚴。青年人需要更多的好榜樣,去證明給他們看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願我們的司鐸都會以身作則,吸引更多人成為基督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