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世界難民日
(本報訊)在港難民和援助機構呼籲當局為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提供更公平的保護程序,讓他們在等候甄別的過程中度有尊嚴的生活。
聯合國難民署香港辦事處、基督教勵行會與香港難民援助中心六月十九就「世界難民日」(六月二十日)舉行記者會,闡述難民與尋求庇護者在港的困境。
記者會上,來自斯裡蘭卡的難民Siva呼籲當局讓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在港工作和接受教育。二十二歲的他七年前在父母的保護下獨自離鄉逃過動亂,幾經轉接後在泰國停留,因護照遭中間人取走,他無法受到泰國政府的保護,五年前來到香港。
提及七年未見母親時,Siva禁不住哽咽,他說:「如果可以選擇,我永遠不會做難民,也沒有人會自願做難民,因為你無法預知明天會發生甚麼事。 」
Siva感謝香港給了他安全與自由,卻因為難民身分而無法工作,未能回饋香港社會 。
Siva說:「我不能回到我的家鄉。在香港,我不用擔心警察突如其來的敲門或家門外的炮火衝擊。我最希望可以回饋香港,然而我的權利有限,不能貢獻社會。」
截止二O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聯合國難民署香港辦事處多年來共計甄別了一千二百四十三位尋求庇護人士和九十一位難民。目前全球難民與尋求庇護人士超過一千六百萬。
聯合國難民署香港辦事處發言人Nazneen Farooqi呼籲社會關心並包容在港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當局亦應為他們提供公平的保護程序。
Farooqi指聯合國難民署能夠幫助他們尋找收容國,在港則需要政府去保護和支援他們,但由於港府並未設立庇護制度,故此一般由聯合國難民署代為甄別難民身分。
甄別程序包括註冊申請、面試、調查等,設有上訴機制。約有一成申請者最後成功甄別為難民身分。
Farooqi稱,最終未能成功甄別難民身分將不在聯合國難民署的範圍內,或將被遣返回國。
對於終審法院於去年十二月和本年三月的兩宗難民案件指出,政府不能單靠聯合國難民署的決定遣返難民, 香港政府必須建立機制來審核難民申請個案,還應考慮難民被遣返後可能會遭受的酷刑和不人道待遇。
香港難民援助中心行政總監Aleta Miller稱裁決意義深遠,她敦促政府積極徵詢各方意見,在處理尋求庇護申請時,建立公平、有效、透明的審查機制,並且尊重在港等候的難民人權。
基督教勵行會重慶大廈服務中心為難民提供生活上的各種支援,中心經理Julee Allen說:「難民需要有足夠的援助,讓他們在港等候期間也能有尊嚴地生活。」
法例規定難民不可以在香港從事任何支薪工作。他們可以向社會福利署申請援助,惟只包括少額房屋以及生活援助、定期基本食物與衛生物資。(郭)
關於在港尋求庇護者和難民
世界難民日起於何時?
自二OO一年起,每年全球逾一百個國家的政府和民間團體都會舉辦活動,向全球四千五百萬名難民和流離失所者致敬。
怎樣分辨尋求庇護者和難民?
難民是指有正當理由畏懼因種族、宗教、國籍、政治見解或於某一特殊團體遭到迫害而逃離了本國,並因此不能或不願回國的人;尋找庇護者由於害怕自身安全受威脅而逃離自己的國家,聲稱自己為難民,但其身分正等候確認。
尋求庇護者和難民來自甚麼地方?
二O一二年有超過九百位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人士來港尋求保護,他們分別來自非洲、南亞和東南亞、中亞和中東。
- 資料取自:聯合國難民署香港辦事處、基督教勵行會及香港難民援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