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徒牧者論信仰作品

期數
3621
刊登日期
2013.07.12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7 月 14 日

(本報訊)不少書商都趕在七月書展前推出新作,有教徒和牧者認為,教會群體需要更貼近本地生活的信仰作品,而當教徒關心本土社會,亦間接鼓勵更多人寫下相關作品。

時有寫作的天主教徒陳偉彬六月二十七日對本報說,當教徒面對本土社會問題,可把這份省思寫下與人分享。陳氏投稿教會內外報章多年,目前擔任更新團體刊物的編委,亦曾自資出版著作。

談到本土教育議題,從事教育工作兼育有兩名孩子的他說:「媒體吹棒『中產價值』,催化父母追求子女入名校的風氣,甚至認為子女不能『輸在起跑線』。」陳指現象促使他撰寫文章反思家庭和管教課題,事實上這類本土議題也是教徒寫作的好材料。

他坦言,平信徒執筆以至發表文章並不容易,因發表及宣傳渠道不多。他說近年平信徒自發團體推動神學普及化,亦加強了寫作及閱讀風氣,他建議有經驗的信徒或修道人作者以師徒方式,培養有潛質的平信徒寫作。

他說自己是從再慕道後寫下信仰感悟開始寫作,過程中有助信仰成長。

談到文字這福傳媒介,余福綿神父六月二十八日稱,通俗文學是文字福傳的理想途徑,「應讓慕道者和外教人都能夠看得明白」。他期望教徒於信德年,透過文字等方式與未皈依基督的人分享信仰。

余神父著有《故事半百篇》及《絲絲綿緒》,分享他在彌撒講道所用的古今中外故事。「耶穌時代用故事與比喻傳教,例如是撒種的比喻。現在傳教也可以借助今日生活去訴說道理。」他說福傳小品的定位跟教理和學術書不同,太深奧便難以吸引人看。他說好些神父講道也借助香港社會時事,讓教徒更明白道理。

不過,余神父指出,若教徒在教會團體欠缺宣傳和分享作品的機會,便較難鼓勵他們著書。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社長翁傳鏗牧師稱,培育基督宗教信徒作者並不容易,近年他們透過舉辦講座(說書會),邀請牧者和專家各抒己見,再把內容編輯成書,回應當前本地的牧養及其他專門議題。

「學術信仰書籍有賴學者動筆 ,但中文媒介很多時候不計算於學術評審之內。而較軟性的信仰文學和文藝創作不太蓬勃。」翁傳鏗牧師七月三日說,台灣能夠孕育中文作者,香港則受客觀條件所限制。

翁牧師說,文藝出版社的講座得到迴響,也凝聚了教會人士和團體,一起聚焦探討重要議題。他說信仰本是「道成肉身」,關心本土社會,他指香港仍有好些值得欣賞、具備信仰元素的作品,如正生書院的《正生初體驗》。(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