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直資學校製造的「象牙塔」

期數
3622
刊登日期
2013.07.19
作者
孔令瑜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7 月 21 日

最近,兩間著名教會學校醞釀轉直資,引起不少同學、舊生和家長的反對。大家要捍衛的價值,就是學校多年來所教授的。百多年來教會辦學的成功,實有賴不少鞠躬盡瘁的前輩,和許許多多老師、修會、學生的共同努力,因而成就不少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然而,當教會學校轉為直資之後,學校可自訂教學語言、收費及入學要求;如此一來,傳統津中把原來可以開放給各階層家庭子女的良好教學資源交到比較富裕的一群人手上。最終結果是令富者愈富,貧窮者向上流動的機會愈來愈少。

不少傳統教會經營的著名中學,為了避免教育局透過中央派位機制派來英語能力稍遜的學生,甚至是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才希望轉為直資中學,爭取收生的主動權,羅致優秀的學生,甚至取錄那些有良好經濟家庭背景作為支援的學生,如此一來,基層學生的利益就被犧牲了。學校借直資這個機制,將學校貴族化,令教育更市場化,令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愈拉愈遠。

天主教教育宣言的第一點,就明言: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權利(The Meaning of the Universal Right to an Education),不論屬任何一種族、環境、或年齡,人人皆享有人的尊嚴,則人人皆在接受教育上有其不可剝奪的權利。然而,當傳統教會中學轉為直資學校後,就難以達致這「有教無類」的理想。不僅如此,直資學校透過收取實質而非象徵的學費,是從根本上把「消費」引進了師生關係中,老師和學校付出的優質教學,似乎是學生用錢買回來的,這種買賣關係的形成,難道對學校生態有利嗎?

一間學校是否可以成就優良品格的學生,不僅是靠教學成績和入讀大學的比率,同時,學校的風氣、學校對學生灌輸的價值觀、周圍學生的背境,對年輕人的成長亦有莫大的關係。當學生成長後,可能就會發現自己是在學校製造出來的象牙塔中成長,在校內他們只能接觸到某一個階層的同學,學校生活未必有機會可以讓他們全面了解社會狀況,將來面對社會的挑戰和生活的壓力時,他們可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去面對呢?

至於來自貧窮家庭的學生,他們在相對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即使努力讀書而能躋身進入名校,但六年沉重的學費就成了他們的緊箍咒,家庭的經濟壓力亦無可避免地令其自尊和自信受到打擊。他們亦無法可以像過去於津貼學校的生活一樣,在平等的環境下接受教育,令他們有機會可以藉教育改變命運、改善家人的生活。過去經驗告訴大家,直資學校的學費年年加,已經令不少基層家長嚇怕而不敢貿然提出申請。

世界主教會議於一九七一年發表的訓導文件《世界的公義》,就提醒教會有責任要以身作則,為公義作見證:「教會的生活和對財物的管理應有助向窮苦的人傳揚福音,假若教會看來與富有的和有權勢的人連成一氣,她的公信力便會減少。」(47)

教會辦學,除了為學生提供教育機會之外,更重要的是把教會的理念,天主教倫理道德觀灌輸在教育之中,讓學生在聖經的指引和福音的精神下健康成長,使在天主教學校裡成長的青少年,學到真正的天主教教育,也幫助社會人士,能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