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甘蜜】主來探望你了

期數
3622
刊登日期
2013.07.19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7 月 21 日

有一位神長遭受批鬥,被投進牢獄,經過一段長時期,漸漸被人遺忘了他的存在。甚麼使他能夠在長期孤獨囚禁中仍然保持清醒,沒有垮下來?他後來告訴人,就是他從牢獄的角落,找到一小粒石塊,使他能在牢門的背後,劃了一個完整的圓形。每天他就在微弱的光線中,就望著這圓形,全心全意想著聖體皓光中的聖體,向主耶穌祈禱。每當他感到快要崩潰的時刻,只要他跪坐在「聖體」前,主耶穌就在他面前,親自來探望他。漸漸他的心只有感恩而沒有沮喪、只有平安而沒有怨恨!他後來說,感謝那段日子,使他做了一次別人沒法獲得的大避靜,並逃過了許多凶險的鬥爭。

《哥羅森人書》是保祿宗徒四封獄中書簡的其中一通。那時,他正在羅馬獄中受苦,而基督就是他的希望。他能在被囚禁中,設法把天主的奧秘傳送出去,就成了他唯一存活下去的激勵。今天的讀經這樣說:「如今我在為你們受苦,反覺高興,因為這樣我可在我的肉身上,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我依照天主為你們所授與我的職責,作了教會的僕役,好把天主的道理充分地宣揚出去。」(一24—25)

《創世紀》記載,八十多歲的亞巴郎,和他不會生育的妻子撒辣,住在瑪默勒橡樹林;綠洲的外圍就是浩瀚無際的沙漠。日出日落,存在的意義在哪?他的產業可以傳給誰?天主許給他的祝福、要使他成為福源,豈非都成了空言?當一切彷彿都在燃燒之際,忽然,有訪客來到他帳幕前。他們是怎樣來的?來做甚麼?箇中詭異的感覺,使人手足無措!

亞巴郎對訪客的慷慨,使他的生命,出現一個開放的缺口,也寫出我們在困境中,對天主開放的需要。

讀今主日的福音,我們很容易忽略了《路加》別具用心的編排。上文連接著,需要與主與人共建關係,下一章馬上會提到,如何以祈禱迎向主的恩賜。在兩個主題之間,瑪爾大和瑪利亞怎樣與耶穌共處,就成了溝通兩岸的橋樑。

瑪爾大、拉匝祿和瑪利亞三人真有點奇特。他們似乎並無職業,但經濟環境仍算不錯,否則瑪利亞怎能以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耶穌的腳?他們的家園很闊落,否則拉匝祿死時,如何能招待許多來奔喪的人?更奇怪的是,他們有別於當時的猶太人,並不早婚。假如耶穌探望的是窮苦人家,清水、麥餅、三兩條魚乾,何來需要操心忙碌?或許他們就屬於今日社會的小資產階級。正是這樣的人,生活最無目標,不像富有的人追逐財富,餘無生趣;也不像貧窮人家,能夠三餐一宿,已感恩無限。

耶穌來了,要與他們共食、分享生命。瑪爾大是個成熟的人,關心接待訪客;相對而言,瑪利亞就有點不拘禮數,竟大模斯樣的坐在耶穌腳前,連指頭也沒動一根。設想瑪爾大也是一般模樣,三人豈非要餐風飲露?耶穌的教誨,不是孰優、孰劣、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兩者都應有的:盡心和信靠。瑪爾大若是能專注地、盡力把餐飲處理好,豈非也是悅樂主心?可惜她就是欠缺一點包容,不大滿意妹妹的待客之道。瑪利亞縱有不是,但她堅定不移地向主開放,信任主的帶領,竟成了一份美好的選擇。

今日的人,誰都感受著巨大壓力。有些來自婚姻、家庭,有些因為工作、前途,最無奈的是面對危疾,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使人看不見出路。然而,就在這些壓力當中,主來探望你了。你願意專注一點,向祂開放,信靠祂的帶領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