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徒許淑窈研習聖經

期數
3622
刊登日期
2013.07.19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7 月 21 日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許淑窈,獲教區教友培育基金資助,九月到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進修神學博士。她認為,追求宗教知識是為自己作好裝備,履行信徒使命。

許淑窈過去四年一直在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及香港天主教聖經學院擔任教授,本學年結束後,她暫時放下工作,負笈比利時的魯汶天主教大學修讀神學博士,主修聖經。

原本是中學教師的許淑窈,時常思考自己的人生去向,「我想過入修會度修道生活,亦考慮成為信徒傳教士,或是進修神學。結果,我選擇在信仰知識上『尋真』,辭去教師職位,到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成為全職學生。」

當時,父母認為她不應放棄教學這份穩定工作,但她清楚了解自己一心不能二用的個性,遂全情投入進修神學,亦奠定了她日後成為聖經學者的基礎。

「修讀哲學時,教導我的是李滿開博士及陳繼容博士,她們對教學的投入令我渴望步武其芳表;至於另一位聖經神學教授、已榮休的嘉理陵神父,更令我愛上了聖經。」她說,受到學院教授的影響,完成了五年神學學士後,她有兩年在神哲學院的遙距課程擔任設計員。

二〇〇五年,許淑窈得到教友培育基金資助,到羅馬宗座聖經學院進修聖經碩士。〇九年她學成回港,分別在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及香港天主教聖經學院擔任教授,成為天主教聖經學者。

許的父母不是教徒,最初並不支持她進修神學,後來逐漸接受,更對她在海外求學的生活顯得十分關心,「感激父母放手讓我往外學習,更多謝姊姊及弟弟負起家庭經濟的擔子,讓我可專心一意追求夢想。」

回想在香港修讀日間神哲學課程的日子,她笑言自己在班中是「Alien」(異形),她解釋說:「同學大部份是接受修道及司鐸培育的修道人,在羅馬讀書時情況也是這樣,事實上平信徒成為全職學生佔很少數。」

在羅馬讀書,常有人問她:「為何你在這裡讀書?」接著會問:「學成後想當甚麼?」她回答會希望在香港的修院教書,對方覺得有點匪夷所思,「其實神哲學並不是修道人的專利,所有平信徒也可接受這培育,加深對信仰的認識,很欣賞教區支持信徒往海外接受培育,讓有心人有機會學習。」

教學期間,她坦言首年的備課最困難,其次是要克服心理障礙;她指出,學院很少平信徒教授,加上她的年紀相對較輕,擔憂別人會質疑她的能力。為作好備課,她有時工作至通宵達旦,最終也突破困難獲外界肯定。

談到以平信徒的身份教授聖經,許淑窈認為自由度會較大,不受傳統影響,她不時選擇較冷門的聖經章節、題材,或引入新的釋經方法講學。她舉例,探討舊約民長紀第十九章時,會嘗試從女性主義去釋經;她亦鼓勵學生多看瑪加伯書、次正典等較少人涉獵的聖經內容,「聖經內容很豐富,不要只側重大眾公認的重要經文,可從多角度閱讀聖經。」

「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的分施。」(瑪十8)是許淑窈的座右銘,將於九月到比利時進修神學博士課程,她期望能發掘聖經中更多的寶庫,將所得的去教授有意進修神哲學的人。

她說,現今教會嚴重缺乏司鐸及修道聖召,既然自己的信仰知識是白白得來,就有責任履行教會職務,回饋教會。她期望每個信徒都能好好裝備自己,為教會分擔不同使命。(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