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論香港賭博風氣
(本報訊)明愛展晴中心六月二十八日的十周年研討會上,學者指賭波合法化令青少年認同賭博;對於幫助青年防治賭博的影響,須加強家庭教育和輔導服務。
研討會邀請學者分享對戒賭輔導服務和相關社會政策的見解,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指出,賭博風氣影響本地青少年,自二OO三年賭波合法化以後,公眾開始認為賭博是合乎道德的。
他說,好些青少年認為賭博只不過是娛樂活動,而一項二○○四年針對中學生進行的小型調查顯示,逾兩成受訪學生表示年滿十八歲就會參與賭博。
鍾劍華認為,開放賭博的政策不能打擊賭風,他說:「以開放合法賭博作為打擊非法賭博的論述,是完全經不起事實的考驗。」
他指當局不應以賭博合法化去回應社會上的賭博需求,事實上賭博不同於住房、醫療等其他社會需求,賭博對生活是非必要的;政府在開放賭博政策的同時,會引起更多問題。
鍾劍華說,賭博政策一旦開放將很難收回,綜觀各地經驗,政府開放賭博後只有不斷放寬或是調整政策,鮮有重新禁賭的先例。他說,馬會每年龐大的博彩收入用於慈善,對社會有益,但社會不能只看政策的利益,而忽視了開放賭博背後的社會損耗與代價。
談到青少年賭博問題,理工大學助理教授何潔雲博士稱,許多青少年受家人影響開始賭博。她引述理大研究二OO一至一二年間香港普遍市民及青少年賭博情況的研究稱,逾半青少年在十至十三歲期間首次賭博,五成三受訪青少年的家長促使並陪同孩子參與第一次賭博。她提醒,該研究發現較大可能成為病態賭徒的青少年,其家人也參與賭博活動。
至於香港近年整體的賭博情況,何潔雲指婦女賭博情況日趨普遍,回顧二OO一年的「問題或病態賭徒」風險率,只有男士比較突出,但二O一二年的結果卻顯示婦女的風險率已跟男士無分別。
對於防治賭博問題,她建議加強青少年外展教育,以及推動社區教育去鼓勵有需要的人求助。
她指出香港目前有潛在賭博方面問題的人推算逾十萬計,而上述調查顯示,逾六成可能已成為問題或病態賭徒的人表示不會向有關服務求助,而不會求助於戒賭服務的及受訪者當中,近半認為沒用處而拒絕求助。她建議當局宣傳戒賭服務的效用,並增撥資源和社工人手,以回應戒賭輔導服務需求。(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