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強中學校長張行健榮休

刊登日期
2013.08.02

(本報訊)余振強紀念中學校長張行健,將於本年八月三十一日退休,鍾愛中國歷史的他,年少便抱有「教育救國」的理想,過去三十四年來一直以教育立人。

張行健在一九七九年畢業後便在余振強紀念中學執教鞭,轉眼已度過了三十四個年頭。他熱愛歷史,除了在中文大學完成歷史學位及碩士外,八十年代再在中大取得比較教育的歷史教育碩士。

除了任教中學,他自九一年開始在香港公開大學兼任講師至今,教授中國文學及歷史,「歷史是我的興趣,若只教中學課程,日子久了只會限於教學技巧上的改進,擔任講師則要不斷追尋學問,充實自己。」

提起他對學問的熱愛和追求,要由文革時期說起,「文化大革命令中國失去一至兩代的知識份子,這令我想到,作為青年,要有『教育救國』的理想。」文革時,張的父母仍在廣州生活,少不免也受到衝擊。幸好他當時在港念書,才能避過一劫。

張行健中學就讀皇仁書院,優異成績足以考上醫科,但他卻選擇了教育,「我認定教育是重要事業,需要人去薪火相傳。」

余振強紀念中學一九七九年開始成立學生會,這在當時並不普及,但剛出茅廬的張卻很認同學生自行管理事務,他說,「我愛在自由、學生有責任感及自律的環境下教學。」

能夠對一間學校「從一而終」,皆因他十分認同該校的校訓「愛主樂群」,「我見證學校有教無類的精神,學校在八十年代時已接納融合生,展現了愛主愛人;而樂群則是學校堅持提升學生的服務意識,由服務個人、他人,以至社區。」

五年前,他出任校長,為彰顯天主教教育的價值,張行健要求學生學習和實踐服務和感恩。「我要求學生自行清潔課室,初中生承諾做家務,高中生對外服務如關懷長者、響應捐血等。」

在他的價值觀中,服務和感恩很重要,「這是做人的基本態度,會終身受用,懂得事事感恩的人容易喜樂;人若懷服務的精神,不會凡事計較。」

為表達感恩之情,他鼓勵學生返回小學母校,向昔日老師感謝教導之恩;每逢新學年舉辦「敬師日」,邀請學生寫上感謝教師心意卡;中一生則在感恩晚會上表演,向父母示愛。「雖然是男生,但他們也很願意以行動表達感恩。」

然而,時代的轉變令本港學校,以至學生都面臨挑戰,他說,八十年代社會經濟起飛,學生看到前景遂願意奮鬥;九十年代開始九年免費教育後,已看到有學生追不上成績; 二〇〇〇年起,低下階層的學生缺乏家庭照顧,傳統的家庭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及家庭組織功能喪失,照顧學生成長成為學校的責任。

為照顧學生需要,該校四年前增聘社工,定時到有需要的學生作家訪,把成績較弱的學生編為小班教學,並設雙班主任制,處理學生的情緒。「我們要讓學生在中學培養良好品格,同時陪伴他們面對前景。」

余振強紀念中學一直都是男校,但今個新學年起會轉為男女校。

張行健雖將卸下征袍,但仍期望收錄女生後能照顧更多區內渴望接受天主教教育的學生。(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