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澤:祈禱和拓濶眼界的地方
或許你參與過泰澤祈禱,其起源及背景不在此詳述,但那是一種很特別的祈禱方式。今次有幸獲邀前往法國泰澤逗留三個月,至執筆時雖只是短短十天,但已感受良多。
孤身到達里昂機場,心情緊張,幸好數分鐘內已找到接待的人。有位墨西哥女青年與我同一時間抵達機場,我們後來更住在同一房間。從機場到泰澤途中,只看見一片又一片的草原、悠閒的羊群牛隻,間中經過一條條小村莊,環境與香港差天共地,令人心曠神怡!
這裡生活簡單,每日三餐、工作、睡覺,看似與平日無異,但其實大有不同。
來到泰澤,最重要的,當然是每天三次的祈禱。每當祈禱的鐘聲響起,大家都會放下工作,從四方八面前往位於泰澤中心的「修和堂」。這教堂沒有任何椅子,大家席地而坐,或跪或俯伏地上,感覺很輕鬆,可以跟天主暢所欲言。
在香港生活匆忙,每主日匆匆到教堂參與感恩祭,完結後又匆匆離去,跟天主談天的時間著實很少,即使每天祈禱,時間也不多。
在泰澤,每天於修和堂逗留約三小時,即使不是每分鐘也在祈禱,感覺亦跟天主親近多了。
在這裡,我住進了「 N’TOUMI」女生宿舍。初抵步時宿舍的入住情況仍未達高峰,約有三十人。十天後,入住人數增至四十多人,據知還會陸續增加。大家來自不同國家,說不同語言,有不同文化。在宿舍我們同食同住。我喜歡用筷子用餐,所以帶了一雙筷來,其他女生還學習如何使用它⋯⋯用餐時都會因此而發生不少趣事。
每天三餐共膳,也把大家的關係拉近。當吃完飯有空,我們一起談天。我們當中有一位印度女青年,明年一月她便結婚,對象由父母揀選。我們聽了都十分驚訝,不斷向她發問,問她愛不愛未婚夫等等。她一一回答了問題,並表示當地不允許離婚,所以雙方都會珍惜對方,建立良好的婚姻。這不禁令我想到:現今離婚率高企,原因之一是否與我們的自由有關?
又有一次,我們談起同性戀的話題,我們談得熱烈,有德國、荷蘭、墨西哥、美國、烏干達人參與其中。大家雖然意見不同,但仍互相尊重,各人手拿聖經,不時引經發言。這場景深深地烙在我腦海中,感覺很特別,非筆墨所能言。
某天,我跟一位相識數天、卻十分投緣的瑞典女青年促膝暢談,分享心底話。我知道在這裡認識的人,都會是我的摯友。我們為著同一目的來泰澤,相信同一天主。
抵埗第三晚,我們舉行「小型洲際會議」,與會成員來自三地,歐洲的荷蘭、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以及亞洲的香港。
談起各自的生活習慣,雖然我們的文化背景相去甚遠,但青年人的生活同樣離不開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等,約會吃飯也是低頭一族,機不離手,總要為每一道佳餚拍下「遺照」,「港女十式」也非香港獨有。談話間我眼界大開,亦知道世界那麼大,自己那樣小。
泰澤是一個很適合祈禱和靜思的地方。我想到自己畢業後,便放下學生身份,要投身社會,要面對很多的改變和挑戰,但我相信泰澤的體驗,可以作為我人生另一階段的好開始!
「我不明瞭你的道路,你卻深知我該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