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精神健康教育
我在公營醫院當精神科醫生十多年,最忙的工作天,就是在專科門診為病人診症,忙碌的時候,一天七個多小時,要見大概七十名有精神障礙的人,簡單計算,一小時要看大約十名病人,由病人走進診症室那刻起,我便需要完成很多評估項目,既要把病歷輸入電腦醫療檔案,又要處方藥物,因此跟病人傾談的時間十分有限。雖然每天一定要完成大量工作,但我愈來愈覺得自己做到的事情十分少,當知道現在的工作模式難以有任何改變後,我便一直希望尋找其他途徑,以另一形式將自己擁有的專業醫學知識,跟多些人分享,回饋社會。
近幾年,我積極跟不少社會志願機構,舉辦有關推廣精神健康的大型活動,這便成為我在忙碌工作以外的一些義務工作。這些項目,多以健康講座為主,因為可有多些大眾巿民參與,這類節目大多是免費的,每次也吸引大概二三百位參加者。
有一次,一名觀眾在參與我的一個有關精神分裂症的講座後,跟我說:「我是第一次參加這類型的公開講座。那天,我獨自前往參加,坐在我左邊的是一名女士,她在講座進行中,多次拿出鏡子來,對著鏡化妝,她的手多次不小心碰到我的身體,我不敢告訴她,我覺得她的行為很古怪,在不適當的場合做不適當的事情。」
接著,觀眾又說:「我的右邊是一名中年男士,他的打扮有點誇張,衣著五顏六色,最令我注意的,就是他的十隻手指都塗上指甲油,他還不停看著自己的指甲,我實在有點吃驚!」
其實,公開的精神健康教育活動,是歡迎任何人士參加的,就以往的情況來說,這類活動的參加者中,不少是病患者以及其家屬,有一些是這方面的服務提供者,也有一些是看到廣告宣傳後有興趣參加的。總體來說,參加者大多是一些與疾病有關的人,另外亦有有興趣認識精神病知識的人。
那觀眾在那個場合,第一次見到一些行為異常的人,她感到害怕是因為她對精神病患者的不認識,講座後,她除了獲得一些知識外,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精神病患者,亦是一個學習共融的好機會。精神病患者可能因病而影響他們的行為,除了藥物治療外,病患者需要一些生活指導,有時行為問題需要一些時間改善的。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