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朝聖者
少年時代,能去大嶼山或新界甚麼地方露營是一件大事,每每為此而感到興奮雀躍。如今回想,難免失笑:吃的是燒烤、罐裝食物與乾糧;喝的是從山澗挑來的水;睡眠更是無從說起,若非整夜談天說地論將來,便是喧鬧謳歌;不管做甚麼,搭營、起灶,都要大費周章。那時談不上資訊科技,真的是與世隔絕,自我放逐、自討苦吃,但完成的喜悅,對一個青少年的成長,確實有莫大的裨益;回到家裡,家人的喜悅,也同樣溢於言表。
很難想像年老的亞巴郎和他的妻子撒辣,他們長期寄居在帳幕內,所需要的無比堅毅和驚人信德。《希伯來人書》特引此作為鼓勵初期教會中,那些面對著考驗的基督徒:「因著信德,亞巴郎一蒙召選,就聽命往他將要承受為產業的地方去了:他出走時,還不知道要到那裡去。因著信德,他旅居在所應許的地域,好像是在外邦,與有同樣恩許的承繼人依撒格和雅各伯寄居在帳幕內,因為他期待著那有堅固基礎的城,此城的工程師和建築者,就是天主。」(十一8—10)
不只是亞巴郎,或那些初期教會中受苦的基督徒,我們今天難道又清楚看到自己將來的一切嗎?年青時不知年老時會怎樣,讀書時不知畢業後前程會如何,或結婚成家,或獻身教會,全都像一腳就踏進莫名,最終理念能否實現,人除了努力向前,還須祈求信德,為主引領,才能到達和揭曉。「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十一1)實況的確如此。
有別於今日時髦的朝聖團:有領隊和嚮導、買全了舟車機票和醫療保險、清楚知道住宿何處、隨身帶備用以購物的信用卡和先進的通訊工具、各種塲合的衣飾,但真實朝聖者只有一條信德的問題:我該如何面對及投向天主在我生命歷程中的啓示?除非對主懷有堅強的信德,而信德也是天主的恩賜,亞巴郎決不能在受試探時,仍然願意獻上依撒格。
儘管我們不是亞巴郎,但我們每一人都是投向天主的朝聖者,而我們所面對的試探,與亞巴郎所面對的,不遑多讓。鶼鰈情深的夫婦怎樣攜手同行七十載?貧困的寡婦如何從毒海中把她的獨子救拔出來?在失衡的教育政策中,我會否以莘莘學子的成長為己任?在煩雜的噪音中、多方壓力和要求下,你會盡力維繫公平與關愛嗎?面對工作中的挫敗,誰能保持平衡與樂觀?我們對亞巴郎和撒辣,如何走出茫茫曠野,所知有限,我們只知他們憑藉信德的引領,終抵目的。
今日的福音,《路加》指出,主耶穌教導我們要醒寤,這可說與信德的引領互為表裡。我們既然是朝聖者,就不該讓途中的任何事物,阻礙我們的行程。要問自己:甚麼是短暫虛妄的、甚麼才是持久永恆的?「要變賣你們所有的來施捨,為你們自己備下經久不朽的錢囊,在天上備下取用不盡的寶藏;那裡盜賊不能走近,蠹蟲也不能損壞,因為你們的寶藏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必在那裡。」(十二33—34)
信德常意味著考驗,因此也顯示著危機的處理。我們不能,也不應自囿於安全罩內,以為只要信,就不須行動;又或者信了,就可以率性而為。在朝聖的旅途中遇到了一點意外,我們怎樣處理?是袖手旁觀或是各奔東西?願意施以援手或只懂嘲弄責怪?我們在終點所得的,必與我們在旅途中的所作所為,有不能割切的關係。「那知道主人的旨意,而偏不準備,或竟不奉行他旨意的僕人,必然要多受拷打;那不知道而做了應受拷打之事的,要少受拷打。給誰的多,向誰要的也多;交托誰的多,向誰索取的也格外多。」(十二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