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生死兩難
保祿在致格林多人後書曾表示:「我們幾時住在這肉身內,就是與主遠離⋯⋯我們更情願出離肉身,與主同住。」(格後五6,8)他在致斐理伯人書又說:「⋯⋯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但如果生活在肉身內,我還能獲得工作的效果:我現在選擇哪一樣,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正夾在兩者之間:我渴望求解脫而與基督同在一起,這實在是再好沒有了;但存留在肉身內,對你們卻十分重要。」(斐一21-24)
從格林多後書看見,保祿是在福傳生涯經歷了極度苦痛後說出自己的渴望,而在斐理伯書則見他寫出被囚時生死未卜惶惶的心境。從兩段經文皆看到,保祿所渴望的和所深信的存有衝突。他相信人死後必定會復活,即與天主永遠在一起,並渴望即時實現,但又深信不會馬上實現。看來他的心被這矛盾扯成兩瓣:他真想與天主永遠在一起,可是又知道仍須存留於世努力滿全他的福傳使命。
保祿終究相信,天主願意他存留,所以他不作他選,天主的選擇便是他的選擇。故他又堅定地說:「我們或住在或出離肉身,常專心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格後五9)「我或生或死,總要叫基督在我身上受頌揚。」(斐一20)
一般人又如何選擇?被醫生判斷還有一年壽命,應如何準備自己去見天主?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聖人不積,提醒人不滯於名,不繫於物,在生命中不為名、利、功、果所羈絆。莊子又指出:凡外重者內拙。只餘三百來天了,應否起碼從一天丟棄一物開始,務求能輕身走天堂之路?
何謂天堂?「與主同住」指的又是甚麼?相信人心真正渴求的,是活在一種永恒不變的良好關係中,這正是保祿所渴求的,亦是他從團體複雜的關係中找不到的。女作家鍾玲在短篇《黑原》中也細膩地寫下這種渴求。「人,當真脆弱得很,害怕一輩子面對無涯的寂寞,總要把另外一個人跟自己死綑在一起。其實,即使黏在一起幾十年,又曾經幾度真正觸及了對方呢?我還是回到黑原上去吧:黑原上雖然孤寂難耐,總比活著虛妄好些。」結果是,在陽世找不到的,竟在陰間找到。兩隻孤鬼遊魂在黑原上巧遇成為鬼侶,一起讚嘆遍地黑色花朶怒放的奇景。
我們的團體一直想在會院中養一缸魚。缸有了,魚也有了,就是不懂,只會把小小魚兒暫放在一個玻璃器皿內,讓它們半生不死的苟且活著,直至有一天乞援於一位修士,在缸內鋪了沙,養了海草等等。隔天,一切準備停當,到了入缸的時刻。所有魚兒一滑進缸內,不得了,一霎間變得遍體通透,閃著熒彩,欣然忘我地在缸中暢游。
魚兒嬉水,到了它們的天堂。可是人就複雜多了,世間不論是哪一段情緣,相信都有遺憾。故此保祿最終悟徹生的意義,化痛苦為信念,超脫生死兩難,等待在主懷永遠安息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