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翰堂金禧活動閉幕

期數
3627
刊登日期
2013.08.23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8 月 25 日

(本報訊)觀塘的聖若翰堂早前結束五十周年金禧慶典活動,堂區的金禧年福傳和愛德工作回應觀塘區的社區重建處境和基層戶的需要,也延續瑪利諾神父和修女創設堂區的福傳精神。

聖若翰堂主任司鐸駱鏗祥神父七月中對本報說,近年觀塘區從工廠區發展成為商業區,堂區亦自發地關懷社區和傳福音。他說金禧是個契機,去加強培育教徒信仰,內容涵蓋靈修到街頭福傳。

觀塘聖若翰堂六月二十二日慶祝主保瞻禮及金慶活動閉幕,主禮湯漢樞機祝聖翻新後的聖堂大門聖若翰馬賽克。

「教友自發福傳是這堂區的特色。」駱神父說堂區差不多每年都會在區內舉辦街頭福傳,也邀請鄰里和公教學校學生參與佈道會,最近亦與九龍東總鐸區關社聯席等合辦愛德行動關懷劏房戶,與此同時,聖母軍和探訪組亦一直探訪區內人士。

駱鏗祥神父稱,堂區「開山祖師」瑪利諾神父在觀塘昔日急速發展之際牧養教徒和福傳。談到近年的福傳挑戰,他說堂區人口老化情況逐漸改善,近年多了青年教徒,好些家庭亦遷入該區:「很多青年踴躍服務堂區,帶來新氣象。」

他說主日學須加開達八班:「由於人數太多,我們曾考慮週六開班,但最後仍維持主日開班以培育青少年參與禮儀。」

該堂區牧民議會主席蘇綺珊七月中說,近年教徒積極參與堂區的培育活動,於金禧年之前一年已踏入準備期,他們更經歷過二○○○年代中期的堂區五年計劃的培育,學習主保的福傳精神。「近年堂區多了好些年輕父母和青年,堂家組發展亦迅速。」她說。

蘇綺珊期望新教友能夠參與堂區團體接受培育,一九八九年在該堂區領洗的她坦言曾疏遠堂區,後來透過服務聖詠團和聖母軍重新投入堂區。

談到觀塘大型重建計劃對堂區的影響,她表示有部份教徒因此而流失,堂區一方面跟區議員了解重建安排,另一方面關注受影響教徒的需要。她說區內人口老化,南亞和新移民家庭的劏房戶亦愈來愈多,堂區在關社工作上會更關心基層人士處境。

服務工人開始  繼續關心基層

聖若翰堂區教徒曾大全昔日如許多觀塘工廠工人一樣,因著工作舉家遷入該區。他七月中對本報說,傳教士和教徒於六、七十年代已在觀塘區扶貧,他說堂區亦延續這份福傳精神。

曾氏一九六八年加入該堂區,他說瑪利諾神父和瑪利諾修女幫助了不少當時的基層工人。「瑪利諾神父遠渡到香港傳教,這份傳教精神非常可敬。他們回到家鄉為香港的傳教工作籌募經費,帶來大批奶粉和牛油等救濟品。」他說瑪利諾神父當年開設的學校至今仍為居民服務。

曾大全參與過聖母軍和由成年男教徒組成的早期善會「聖名會」,他猶記得為有需要的街坊派米,教徒亦協助他們購買平價用品;堂區亦透過儲蓄互助社貸款,讓經濟有困難的教徒解燃眉之急。

觀塘填海後興建了不少工廠並遷入大批居民,聖若翰聖堂五十年代末已服務該區,由瑪利諾神父管理,辦事處曾暫設於屋邨內,並附設診所,當時須外借地方以舉行彌撒;一九六二年成為堂區,同年七月,堂區辦事處遷入現聖若翰小學校舍。隨著觀塘發展迅速,聖若翰堂亦在附近地區加開彌撒,牧養範圍亦一度擴展至附近地區,包括現今耶穌復活堂的範圍等。(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