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多元文化社會
香港素以世界城市自居,是一個不同種族共冶一爐的國際商業社會。儘管如此,香港卻一直未能了解到年青的少數族裔必須能說廣東話,才能在社會階梯上有所晉升。
這顯示昔日的英國殖民政府以至現今的特區政府,都無意願使香港成為一個真正多元文化的城市。
隔離教育以及缺乏共同語言,已經導致不同文化的社群各自發展,而非多個文化融合為一個社會。
今年三月,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批評香港沒有在官立學校開設以廣東話為第二語言的課程。
委員會表示,來自非華語家庭的學生被迫以母語方式學習廣東話,並不恰當。
扶貧委員會成員余志穩於七月十四日向電視台表示,熟諳廣東話在社會階梯上有所晉升是必要的因素。沒有這語言能力,要打破貧窮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余志穩呼籲為非華語學生在主流學校開辦合適課程,讓他們可以在廣東話環境中學習。
《南華早報》於七月十日引述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表示:「我們希望向非華語學生的家長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學校,以及提高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成效。」
教育局高級教育主任陳蕭淑芬於七月十一日在菲律賓總領事館的一個講座上表示,教育局正研究這些議題;而且自二OO六年開始,教育局已著手協助非華語學生入讀主流學校。不過,她承認進度緩慢,因為培養專業人才發展合適課程,需要不少時間。
她說,雖然課程迄今仍受到不少限制並有不妥善的地方,但所取得的有限度成功,足以證明課程是可行的,亦加強教育局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決心。
另方面,陳蕭淑芬承認教授非華語學生廣東話,困難重重,因此教育局有必要加強支援措施,提升非華語學生學習廣東話作為第二語言的能力。她並承認課程本質上偏向學術,當局在促進學習過程方面做得不夠,未能協助少數族裔學生融入主流學校,從而推動互相接納和文化了解。
這確實是一條漫長的路。一些在多元文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國家,例如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地,依然面對困難。不過,參考電視紀錄片比對今昔,自五、六十年前多元文化政策存在以來,今天人們在這方面的態度顯然大大的進步了。
儘管其他因素不可或缺,但是共同語言和共同教育體驗卻是兩個絕對必要的因素。教育局所表現出的決心,能引證政府要推動這工作的意願。
若然在主流學校開展的語文課程能夠有所成效,對於香港從一個包涵許多文化的社會邁向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