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兩世遺教堂受損
期數
3627
刊登日期
2013.08.23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8 月 25 日
(天亞社編譯)受今年多場暴雨影響,澳門文化局正對市中心的玫瑰聖母堂及聖安多尼堂開展外牆修復工程,以免因牆身批盪層(抹灰層)出現剝落,危及結構安全。
玫瑰堂於工程期間,「聖物寶庫」照常開放展出澳門天主教會三百多件歷史文物,其他範圍則禁止進入。修復工程預計九月三十日完成。
文化局表示,玫瑰堂由於地下水上升引致地面濕氣滲入牆體,導致牆身等主要建築的批盪層出現剝落,長遠將危及結構安全。
該局又指,這種情況是全球文物建築普遍存在的問題。該局計劃分階段對玫瑰堂牆壁體進行維護及翻新,目前正對玫瑰堂右方牆壁進行修復。
玫瑰聖母堂始建於一五八七年,又稱板樟堂,因為早期只使用樟木板簡單搭建。它的另一名稱為多明我堂,因是道明會士初到澳門時興建。
位於玫瑰堂右側,樓高三層的聖物寶庫於一九九七年開放,展出澳門教會文物,包括彌撒使用的銀器、銅器和鍍金器、木質、石膏和象牙聖像,其中以油畫 《聖奧斯定》和木雕《被綁的基督》最為珍貴;也有聖經故事版畫和手工精美的絲繡祭衣。寶庫三樓有兩座十九世紀鑄造、澳門最古老的的銅製大鐘。
另外,又稱為「花王堂」的聖安多尼堂,亦因近期暴雨關係,教堂正面外牆部份飄簷批盪剝落,文化局已安排修復及加固,其間該堂如常開放。
聖安多尼堂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始建於一五六五年,最後一次重建為一八七五年,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與玫瑰堂同屬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該堂是天主教的「婚姻主保」,不少人選擇在該處舉行婚禮,並以鮮花裝飾,故聖堂時常出現一片花海,本地華人俗稱為「花王堂」。
取自:力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