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關於「粗口」——節錄自「聖鮑思高傳」
也關於「粗口」。
有一次,鮑思高神父乘了公共馬車。他在車廂內,聽見馬夫每鞭一次馬,便隨口咒罵一句(「咒罵」可以說是意大利「粗口」,但在粗口裡也咒罵天主)。就請馬夫准他坐在外面,以便吸些新鮮空氣。
他一到外面,就對馬夫說:「我想請求你一件事……」
馬夫連忙搶著說:「你想早些到杜林嗎?好!」他便用力加鞭,同時也連聲咒罵起來。
「不,不!」鮑思高神父急忙說道:「我要的不是這個。早到一刻或遲到一刻,為我沒有多大關係。我所要求的,就是請你不要再咒罵,你肯答應我嗎?」
「哦!若只是為了這點小事,你大可放心,我一定照辦是了。」
「好,如果你肯聽我的話而不咒罵,你要我賞你甚麼?」
「不要甚麼!」馬夫回答說:「不咒罵乃是我的本份,用不著甚麼賞報的。」
鮑思高神父卻堅持著,那人扭他不過,便說:「如果你真要賞我,就給我四文酒錢吧!」
「我就給你二十文錢,只要你以後不再咒罵。」
「你等著瞧吧!我決不會再咒罵的。」說著,他鞭了一下馬兒,隨口又罵了一句。
鮑思高神父立即提醒了他,他不勝慚愧地說:「唉!我真是個畜牲,我的頭腦不知到哪裏去了。」
「你不必失望,我仍然會給你二十文錢的。可是以後你每咒罵一次,我就扣你四文錢。」
「好,包你二十文錢都要輸給我。」
果然,經過了好一段路,他一句咒罵的話也沒有說,後來馬兒突然慢下來了。他舉鞭向馬兒一抽,隨口又罵了一句。
「朋友!只留下十六文錢了!」鮑思高神父伸出了四個指頭,提醒他說。
可憐的馬夫,頓時羞得滿臉通紅,咕嚕著說:「真想不到不好的習慣是這樣難改的!」
又過了一段路,馬夫又鞭了一下馬,隨口又罵了兩句。
「八文錢,朋友!只留下八文錢了!」
「怎麼?」馬夫氣忿忿地自怨自艾道:「怎麼連我自己的舌頭也管不了?這個可惡的壞習慣,竟使我無端的失去了十二文錢!」
「朋友,你不該為了這一點小事而難受,你要為自己靈魂所受的害處而難受才是。」
「是的,你說得不錯。我這樣咒罵,的確大大地害了我的靈魂。但是星期六我要去辦告解,你是住在杜林的嗎?」
「是,我就住在聖方濟‧沙雷的慶禮院內。」
「好,我就到你那裏去辦告解。請問神父貴姓大名?」
「我叫鮑思高神父。」
「那末星期六再會!」
在抵達杜林之前,他又罵了一句,所以原本只要給他四文錢就夠了,但見他這樣勇於改過,鮑思高神父依然給了他二十文錢。
積習難改。聖人不用懲罰,而用規勸及鼓勵來改除馬夫的惡習。(八月十八日蘋果日報A16版的「醫然一笑」莫樹錦醫生「為粗口說公道話」也值得一看。)
八月十五日蘋果日報A4版說我「笑言梁表現惡劣」,應被「粗口」對待,「離譜呀佢,你鬧佢粗口啦你,我支持你」。
那幾句話我是在電話裡和記者朋友隨便談話時「講笑咁講嘅」。當然這些話講笑也不適宜。其實該說,那是「激氣話」,也就是說:在憤怒中我說:「難道梁想激到別人用粗口來罵他嗎?」
由此而說我「真正鼓勵別人用粗口罵梁某」與真理倒頗有距離了。
八月十七日那記者也已盡量「補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