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陪伴智障子女開學

刊登日期
2013.09.06

(本報訊)明愛樂群學校一群中度智障學生的家長出席了九月二日的開學日,以示支持子女學習。

專門教育中度智障學童的明愛樂群學校四十六名六至十八歲的學生於新學年回校開課,他們大部份自初小入學後,直至成年才轉到其他的成人訓練中心。故此在開學日上,除了六名新生外,不少學生家長早已彼此認識多年。

校長郭思穎開學日對本報說,該校趁著開學日與家長見面,邀請他們為孩子寫下學習承諾,並把字條貼上壁佈板以作鼓勵,待學期末再檢討成效。

「學校重視每個人的發展,家長一起參與學校活動,有助與校方共同建立學習目標。」郭思穎說,過去學校在人手上依據教育局訂下的教職員編制外,另加設全職助教及兼職的職業治療師。校方亦於學開日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活動。

該校自二O一O年學年起推出「家校同行計劃」,邀請家長到校與教職員進行個別會議,就子女的強弱項、行為及處理學習需要等方面,共同訂定合作目標。

樂群學校言語治療師韓小妹表示,該計劃促使家長與專責老師作緊密聯繫,「每個學習領域也有不同的課程、基線評估、進度紀錄等,藉此了解學生的水平和家長的期望。」

她說,這項計劃包括整個學年共三次的「個別化教育計劃」(IEP)會議,以針對個別學童的教學需要,會議成員包括家長及專責老師,以及按情況安排言語治療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或護士等列席。計劃首年只給予兩個名額,至上學年已增至二十六個家庭參與。

該校校監陳美芬說,社會接納智障人士,等同直接支持其家長,讓他們在心靈上免於再受到傷害。「教師最多照顧智障學生十多年,但家長則要一生照顧孩子,家長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她說,普遍智障人士因感覺統合失調會出現不同的困難,如肢體動作大或不時重覆同一動作,以及情緒波動等,「大眾應以平常心對待他們,彼此接納,不應感到害怕。」

她指出,社會轉變令單親家庭增加,該校三年前起設立「樂群雅敘」家長小組,為家長提供交流機會,若有家庭出現問題,校方也可以及早支援。

學校支援家長需要

該校家長周志勤的十三歲女兒患有中度自閉症,他們自三年前參與「家校同行計劃」,與學校一起訂下對女兒的學習期望:「我的女兒理解能力弱,故難以學習和表達需要。」

他說,該計劃設有專責老師與家長聯繫:「剛過去的暑假,女兒正踏入青春期,情緒起伏不定,專責老師也會定期致電關心女兒。」他指家校合作很重要,好讓校方明白家長的需要:「老師如同陪伴整個家庭,支持家長。」

另一家長劉李笑兒的幼子屬中度智障,她說經常到學校照顧兒子之餘,亦會協助照顧其他學生,成為學校的「長駐義工」,使她獲益良多,她說:「兒子有情緒問題,這令我容易生氣。但每當見到教師以溫和的方式與兒子溝通時,讓我明白不能硬碰的道理。」她與學校建立良好關係,遇有問題也會向教師傾訴,亦會表達對教學的意見。

家校推動生命教育

學校去年起推動「生命教育」,邀請學生把魚苗帶回家飼養,讓學生明白生命總有終結,學習愛惜生命。

開學日上,學校播放學生養魚的感受片段。有首次養魚的學生表示為所養的魚兒離逝而感難過,另一方面,部份學生早有養魚經驗,懂得料理魚兒,他們同樣明白生命的可貴。(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