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中文公教學刊

期數
3629
刊登日期
2013.09.06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9 月 08 日

(本報特稿)有本地神學教授指出,中文天主教學刊能夠負起推動本位化和培育兩大功能。

原道交流學會會長蔡惠民神父早前對本報說,華人教會需要神學本位化研究,而相關神學學刊能夠予以貢獻。他認為,不應單憑學刊銷路而判斷市場已「飽和」;相比起基督教,天主教的中文學術學刊工作仍在起步階段,學術交流帶來的反饋亦有助教會本位化。

蔡神父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教授,亦有參與該學院《神學年刊》和耶穌會思維出版社《神思》的編輯工作。

原道交流中心和意大利的利瑪竇研究中心本年出版第一輯《天主教思想與文化》,由本地學人與該中心的內地神學生合作。「香港資訊流通,言論自由較大,能夠讓外地人士認識內地的相關成果。」他說。

蔡神父說,近年中國內地學府和天主教群體開始從思想和文化角色方面推動天主教研究;在海外接受培育的中國神學生回國後或在外地均會透過學刊發表文章:「他們希望在信仰本位化研究上作出貢獻,近年則較多探討中國天主教史。」

他以《天主教思想與文化》為例,指不少中文學刊非從教義角度出發,而是從思想與文化學術角度讓大眾認識天主教。

不少公教學刊都有探討本位化課題,澳門利氏學社的《神洲交流》探討中國教會歷史和信仰與中國等課題;台北利氏學社的《人籟論辨月刊》亦討論信仰在台灣等地紮根的過程;聖神研究中心《鼎》的專文則討論中國教會處境。

另外,《神思》將於明年慶祝創刊二十五周年,其主編、倫理學教授吳智勳神父說,中文神學學刊大都面對資源少和銷路有限等困難,但隨著內地修道人及教徒對培育資訊需求愈來愈大、華人地區神學普及,公教學刊仍有發展空間。他說電子化能夠減輕發行成本,但印刷書為閱讀和推廣所帶來的好處暫時無法取代。

耶穌會吳神父早前說,雖然港、台等地神學的培育愈趨普及,但各學刊銷路沒有顯著增長,惟造就了平信徒作者。「《神思》 每期討論一個主題,盡量邀請不同的人撰文,也有找香港和台灣以外的學者,包括受過神學培育的平信徒。」他說公教學刊能夠培育華人教徒。

他說中文神學學刊之間一般沒有分工,惟各有其特色,能照顧聖經、神學等不同培育範疇;他舉例指如歷史較久、台灣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的《神學論集》(一九六九年創刊)已有一定認受性,也有神學家班底。(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