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學者與前線社會工作者

期數
3630
刊登日期
2013.09.13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9 月 15 日

(本報訊)在一個探討基督宗教與實踐社會工作關係的座談會上,有講者表示社會工作應有信仰介入的幅度,工作員亦可將自己的價值帶進受助個案中。

前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阮新邦,及兩位有實踐經驗的前線社會工作者裘雪珍及周鳳萍,於九月六日在《公教報》會議室探討有關主題。出席者還有「堂區關社支援小組——天主教社工籌備小組」成員李靜敏,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李潔文及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賀玉英。

座談會上,阮新邦先問在座兩位工作者:「遇困難時基督信仰如何幫助?又作為基督信徒(包括天主教及基督教)工作者,對社會工作有何取態,宗教所要求對教義的持守又如何影響工作?另外,基督宗教與社會工作可有契合或衝突?社會工作主要面對痛苦,這會否有助理解基督宗教描述的受苦處境?」

天主教徒裘雪珍青年時期曾想當修女,其後成為社工亦因相信這是實踐信仰的工作。在基督教機構負責兒童住宿服務的裘表示,一般工作中她很少以宗教介入。她不諱言其社工技巧隨著經驗有所增長,惟信仰方面,她發覺上班時根本「沒有帶耶穌」,是自足的,有時整個介入面更沒有宗教部份。

她說問題也出現在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工作過程中,你會學到很多處理案例的模式;但到最後,內在的你會有一種乾枯、疏離的感覺:一方面是對工作的疏離,另一面是同自己的疏離。」

她回憶一次幫助小孩的經驗所承受的個人無力感,令她反省作為社工,有些事非自己所能全權掌管,其終極指向應是天主。「我幫助一位兩歲小孩找住宿服務,但小孩的情緒很不穩定」,我知道最終結果可能要送他進大型住宿服務。當她在人的力量尋不到出路時,她向天主祈求,最後竟找到一家庭能跨越所有難題收留這小孩,「我當時的感覺是,這個結果完全不可能。我亦體會到工作時盡力便可,不須認為自己是一切希望。」

從事醫務社會服務的社工周鳳萍是基督教徒,她說工作上所接觸的個案,令她「在苦難中看到神的同在」,她希望她所做的能「榮神益人」。她認為基督宗教與社會工作相仿的地方就是兩者都以幫助人為大前題,「都是為人帶離苦難」;而她會因應個別例子決定是否將信仰帶到個案中去幫助受助者。她又以為,當沒有基督信仰在背後,這份工作也許因為繁重的工作量,而令工作員跌入「惟有盡力而為,如流水賬般去回應人的訴求」的範疇中。

阮新邦從學術方面探討基督教信仰及社工的關係,「現代宗教信仰有去神性化趨勢,盡量不講超性、超自然的事。」

他認為,有些時候,社會工作到最後需要真正做到放手並不容易。他舉例非洲的愛滋病肆虐,但天主教卻不鼓勵用避孕套去預防愛滋病。「而是要求你進一步去倚賴天主。」他說,這為現今基督宗教是一大難題,因很多人會認為宗教亦該因應社會的步伐。

然而他以為「倚賴神並不因世代變遷而轉變」。社會工作者介入個案時所遇上的苦難往往是肉體或精神上的苦難。他以卡謬的書《瘟疫》闡述災難有時可能是天主的安排,惟社會工作者投入幫助受助者時,想要解決受助者的肉身痛苦。阮新邦了解,任何人,包括社會工作者當面對人世困苦時,會無形中將此肉身痛苦放得較高。

他在稍後的工作坊中會闡釋出,為何社會工作不能當純技術工作去處理;他也不認同很多社會工作理論所要求工作員不要將自己的價值介入其實務中,也不認為案主價值自決是不可或缺的最高原則。阮新邦提出一個強烈的價值介入的社會工作觀念,認為社會工作者的道德素養愈高,其社會工作能力會愈強。他再指出,從天主教的角度看,在邁向天國的旅途中,社會工作者在助人之時,也同時是在自助。這亦是他在座談會中一再強調痛苦不應拘於肉體的原因。

現職於教區勞工牧民中心的李靜敏深信,社工這專業是天主的召叫。「做社工很開心,當別人在痛苦時我們可擁抱他。作為基督徒社工,我們更可以祈禱使幫助的效能增加,將所有交托於天主。」

她提及「天主教社工籌備小組」的活動經驗時指出,若社會工作輔以靈修,一方面能幫助社工臨在別人的痛苦張力中,另方面卻讓自己置於有如湧泉、與天主連接的意識、醒察及祈禱中,等待天主與我們說話、溝通。(鄒)

  • 由慈源主辦、公教報協辦的工作坊「天主教取向的社會工作實踐」將於十月舉辦。工作坊會對下述三個主題作深入的探討:社會工作是道德實踐;天主教視野下的人性陰暗面及痛苦本質;及社會工作實踐的個人靈修基礎。工作坊由阮新邦主講,旨在以天主教為本的社會工作實踐方向,強調工作員與受助者的互動關係,以信仰角度指出在邁向天國的旅途中,社會工作者在助人的同時,自己也因此而自助。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