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從事婚姻輔導逾四十年
信徒張俞壽韶從事婚姻與人際關係工作四十三年,她認為夫婦間要意識婚姻保健的重要。
張俞壽韶育有四名子女及四名孫兒,現與家人定居美國。她在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畢業後,一九六六年加入社會福利署,至七O年轉往公教婚姻輔導會,此後一直從事婚姻家庭輔導工作,曾為香港大學專業教育學院、教育署等機構舉辦不同的培訓課程。
八八年舉家移民美國後,她不時在暑假回港舉辦有關婚姻與家庭的成長工作坊,近十年更與丈夫一起與其他夫婦分享生命。
本年暑假,她與丈夫回港主持由伉儷同行協進會舉辦的「活力婚姻工作坊」,透過與其他夫婦分享,引發參加者發掘內心存在已久的情緒,深入地了解個人內心感受,為婚姻保健。
她認為,能夠將內心困擾「徹底地釋放」很重要,當人愈能釋放內心深處黑暗的部份,愈有力量與配偶及子女溝通。張太說:「不少人也因成長背景,或承襲了父母不好的習慣,因而形成不合適的溝通模式,甚或指摘。」她說,不良的溝通模式或會延續至下一代。
投身輔導 源於個人經驗
張太之所以選擇從事個人及婚姻輔導,她認為與自己的成長背景有關。「我出生時已有細媽,同父異母弟弟與我同年,我在年幼時看到母親很苦。」
兩歲半時張俞壽韶出水痘,鄰居誤以為是天花,遂被送到醫院隔離十天,「家人來探望我卻遭醫護人員拒絕,那時我感到自己被遺棄,那種感覺一直困擾著我。」她說。
這個童年陰影直至本年年初才完全釋放。事緣在她居住的區內有位教友被謀殺,當她在彌撒上為亡者祈禱時,卻突然令她回憶起兩歲半時的事。
她說:「原來在那時與家人隔絕的十天,我感覺有如『被謀殺』般,教友被謀殺的事成為我的引子,把內心抑壓已久的情緒徹底釋放出來。」
張太移民後每天以默觀祈禱的方式,幫助自己面對過去,「我明白要面對過去並不容易,要說出內心說話更加困難。」
能夠坦然面對自己後,她以自身的經驗幫助有需要的人,為個人或夫婦進行家庭重塑,讓他們明白人需要愛錫自己及與伴侶好好相處。她認為這人生法則不論任何時代也適用。
對於現今家長管教子女的困難,她想起年輕時曾聽到一位親戚說:「孩子是要打的」,她因而曾體罰長子,事後總覺母子之間存有距離,對此她一直耿耿於懷;直至兒子長大後,張太才鼓起勇氣,主動與他修和及致歉,「我祈求他原諒我,翌日便收到兒子給我的心形卡,我很感動,那距離自此消除。」
談及父母與子女相處之道,她認為要注意說話的用辭,避免說出嚇怕小孩的話,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了解子女內心需要。
良好情緒有助身心健康
一九九五年起,張太在美國三藩市參與「癌症婦女互助組」,協助照顧患癌的華人婦女的心靈需要。
張太從服務中發現,情緒健康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她在互助組為一位患有乳癌的女士進行家庭重塑,引導對方疏導埋於心底的傷痛情緒,約三年後其癌症完全康復,「事後那婦女向我表示,家庭重塑的經驗讓她釋懷,我相信最主要是在過程中,她能夠盡情地哭出來,把心結打開。」
年屆七十五歲的張太,每晚會與丈夫互訴心底話,若做錯事會主動說對不起,彼此愈來愈容易在當下說出心聲,不會把問題收藏。她認為,認識自己、探索個人生命和家庭的根本,可使婚姻愈趨美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