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
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英文簡稱ADHD)的小朋友可能是最常被人誤會的小朋友。
有些小朋友給人的印象往往是頑皮、屢勸不改、「心散」、「無手尾」、「手多多」、「專同你作對」,令別人覺得他們故意不用心做好。事實上,這些小朋友當中很可能有不少都是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患者,他們的行為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與生俱來,是由他們的神經系統引起,所以是身不由己的。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在世界各地都相當普遍,學者指出,本港的學齡兒童及青少年中,約有百分之八點九的學生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換言之,在一班三、四十人的學生當中,可能已有三至四位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
即使是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在行為上亦不盡相同。有些小朋友可能會很活躍多動、有些會難以專注學習,亦有些會較衝動,想做就做。一般而言,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徵狀可能早在三至六歲時已開始出現。雖然有些徵狀會隨學童長大而減弱,但沒有適當的支援,他們往往難以追上一般小朋友在專注、自我控制等能力上的成長。研究發現,百分之五十至七十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在成年期仍會受某些相關徵狀所影響,造成生活上的困難。因此,及早介入去緩和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徵狀是相當重要,有助學童在生活上各方面(例如學業)發揮應有的能力。
雖然現時尚未有任何方法能根治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但有不同的方法去管理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學童的行為徵狀。當中,較為有效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行為管理、執行技巧訓練等。藥物治療需要醫生處方,主要是運用藥物影響神經系統,緩和有關的行為徵狀。行為管理是指運用賞罰制度及清晰的規則管教學童,着重「對事不對人」,讓師長能更正面地與學童相處互動,帶動正面情緒。執行技巧則協調腦部各部份的功能,讓學童能因應將來的目標而調整行為方向,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達到這些目標。
由明愛康復服務主辦,香港公益金贊助的「童心躍動」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兒童專業支援計劃是為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及懷疑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二至十一歲兒童提供專業訓練服務。
此計劃透過跨專業的支援,運用上述行為管理及執行技巧等有實證的理論和策略,及早為兒童提供訓練,並為家長提供諮詢和輔導,多方面支援這些兒童的發展。
- 查詢「童心躍動」計劃,可致電2117-3488
- 明愛康復服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