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另類的聖召(一)

期數
3631
刊登日期
2013.09.20
作者
馮瑞芬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9 月 22 日

「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耶肋米亞一45

上主對我說,「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己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每次讀到這一段的聖經,我心裡就有了很大的衝擊與迴響。可能這就是我的聖召。是的,天主對我的召叫是當我仍在母胎的時刻。但我是一直到現在,當快要走完人生的旅程時,當我回頭觀望,我才開始了解到天主真的在我仍在母胎中已經召叫了我,揀選了我。

我的父母不是天主教徒,因此不可能有做典範教友的胎教和熱心教友的遺傳因子。正因為如此,所有不是宗教的事物,我都感到興趣。我好奇,愛嘗試。從小就愛問為甚麼。連望著鏡子中的我,我也會問我是甚麼。為甚麼我就是我。我真的就是這鏡中的小女孩嗎?當然,我也會問我為甚麼生在這個世界上。

在舊的要理問答中,第一條問題是:「你為甚麼生在世上?」它的標準答案是:「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當時我不知道那是甚麼問題與答案。但現在的我卻知道天主在我這好奇的DNA中,加進了一粒很小很小的種子。而這好奇的因子卻在我的心靈中,使我對於凡是抽象的東西或個體都會特別的感到興趣。因此,當我聽到有關全能、全善、全知、的造物主時,整個的我會沉淫在這無邊的思想中、奔騰、想像、沉思及反覆思慮。至於要做那些事才可救自己的靈魂、或是像悲劇的主角耶肋米亞做先知,我是一點也不感興趣。

我有一位仁慈的祖父。聽說他在比較年輕的時侯,家裡的男女老幼都怕他。連我反叛的父親也不敢反對他的意見。因此,他也很早離開家庭,出外讀書及謀生。祖父是位典型大家庭的權威人士。但只有三歲的我來香港時卻和他一見如故。在我小孩的心裡,這位祖父就是我的偶像。他以八十多歲的老人,每天仍會練字、吟詩、作對、有時還會為某晚輩寫招牌。那就會是很大型的事項。寫了的大字要放在客廳的地下吹乾。我們小孩子是不准在客廳裡亂跑。因此,我學會了靜觀和欣賞。

仁慈天父的肖像就是如此這般的在我心內默默地生根。這是靜靜地、潛移默化地生根。當我在困難中,我會投奔到天父的足下。是他把我從困苦中救出。當我面對美麗的境界時,我不想甚麼,我只會欣賞。當我開心的時候,我會回頭望祂一眼。就是藉著這一剎那的眼神,我將我喜悅的一切,傾囊而出的送到祂的跟前。.我很小的時候已經知道這一剎那會是永恆的。但這卻是簡單不過的。但在我長大時,卻覺得這些都是很高深的問題。

不久祖父去世了。在我心中的天父,也就慢慢地取代了祖父的地位。直到有一天,祖母要把我和哥哥送回漢口,回到我父親的家。那就是現在的武漢,我出生的地方。我忙著把我心愛的東西放進了一個小籃子裡。當我們要離開香港時,祖母的一句無情話,把我從小孩天真爛漫成長的過程中驚醒過來。她說行李太多,我的小籃子不能帶走。我記不起我作了怎樣的掙扎,我只知道世上的一切東西,都要隨時放下。因此,長大成人後,入修院對於三願中的神貧願,我並不覺得困難。因為天父在我小時候,已經這般的訓練了我。為甚麼天父選中了一位頑皮、但又可愛的小女孩來和他談情說愛?獻出她的一生?我不知道。也不了解。事就如此這般的成了。(待續)

 

  • 作者馮瑞芬為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修女,本年慶祝入會五十周年。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