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分和合

期數
3632
刊登日期
2013.09.27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9 月 29 日

古希臘的赫西俄德寫有一部《神譜》,記載的是比荷馬史詩更古老的神話:世界最初混沌一片,虛冥和黑夜從渾沌中生,光明和白天又從黑暗中生,便有愛神厄羅斯(Eros)居間其中,永生的神中數他最美。他讓所有神和人全身發酥,思謀和才智盡失在心懷深處。這愛神與後來的維納斯和丘比特不同,後者專司男女私情,前者卻泛指一切調合,讓分離的兩極融成和諧的一體。這概念和中文的情愛概念發生過程相似,在《詩經》時代,「愛」和「情」兩字泛指一切和諧美好的關聯和感覺,定位於男歡女愛,是佛教傳入後三教作道德拔高競賽時才出現的。這區分很重要,使我們不致讓充滿智慧的古代經典為時下流行的泛情泛欲胡說張目,而把這類神話看作是人類意識和概念的發生史,是心理的真實而不是歷史或自然的真實。原來在蒙昧初開之際,人就知世事必分二元或多元。「分」是智慧之始,但更高層次的智慧和人最深層的需要,卻是「合」。令人驚訝的是,希臘人一早就知道這一點,把這稱之為「愛」,知道這不是邏輯理性,而是發自內在心緒的嚮往和衝動,讓「所有神和人全身發酥,思謀和才智盡失在心懷深處」,說的不就是一種身不由己的狀態嗎?

人一處於這狀態,便把自己交給心神。後來許多理性主義者都對這狀態沒一句好話,亞里士多德所做的,說穿了便是要把哲學從乃師柏拉圖的詩性氛圍中解救出來,成為一板一眼的邏輯概念思維。這老人家寫了本《詩學》,殊不知古今所有詩和藝術都源自這全憑心神主宰的狀態。歷史上許多談藝術的名著甚至把這狀態稱為「魔性」,許多有詩人傾向的哲人(如柏拉圖等)都以為世界最後的奧秘就是這個。是以他們認為,最初的完美世界裡,男女是像連體嬰般相聯的(背黏連著背),到現世才分開,分開以後,便終身去找失去的另一半。連亞里士多德談到友誼時也說:好友是一段木頭給劈開了,被命運扔落在塵世不同角落。而正統基督信仰中,天使既無性別,天堂裡也沒性別之分。這些最古老的看法說明了甚麼?我猜,食尾蛇、厄羅斯,還有許多神話裡的黏連意象,是要令我們意會,許多看起來分立的概念其實是糾結的,分立隻是為方便我們的意識弄清其性質及其規定性,但它們本來就是並存和互補的。不錯,人活在世上,不是男就是女,不是張三就是李四,但,在活好的固有身份的同時,為甚麼就不可以善待對極的另一半人,或心悅誠服地接受潛藏在自家身上的另一種氣質?種種分立為何就不可以和合如一?這些古老傳說中內蘊的智慧,不是為近百年各派心理學一再證實嗎?
                                                               (「『完美』之夢」·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