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排斥的代價
過去兩星期,世人目睹三宗嚴重的暴力事件。在巴基斯坦,白沙瓦諸聖堂裡發生炸彈爆炸,導致超過八十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部份傷勢嚴重。
在非洲肯雅,多名武裝男子襲擊奈羅比一座豪華商場,傷亡數字仍在點算中。
在菲律賓,數百名武裝男子佔據三寶顏市,並挾持多名人質。事件中,近一百人喪生;全城一百萬人口中,近九萬人被迫逃離家園。
回顧敘利亞八月毒氣襲擊事件,據報已經造成超過二千人死亡,而行兇者的真正身份未明,不少國家威脅要以暴易暴,教宗方濟各呼籲全球為當地的和平祈禱和守齋。
巴基斯坦的遇害者是基督徒,在當地屬於少數社群。遠在巴基斯坦立國之初,這些基督徒與印度教徒在歷史上一直都是連串暴力襲擊的受害人。兩者在社會上都是被排斥的社群,未能享有完全公民權的同時,亦沒有發言權。
印度博帕爾時事評論員雅各伯(Richard James)指出,巴國臭名昭著的《褻瀆法》鼓勵人民以暴力對待少數社群。根據《褻瀆法》,任何人誹謗先知阿拉可被判死刑。他呼籲巴國政府停止針對少數社群。
而在人口以基督徒為主的肯雅,商場襲擊事件是由少數宗教族群伊斯蘭教極端份子進行的。伊斯蘭教最高法院秘書長瓦楚(Adan Wachu)說,他們會放過那些向伊斯蘭教展示忠誠的人。明顯地,社會排斥正是促使非伊斯蘭教徒被襲擊的原因。
在歷史上歷經紛擾的菲律賓棉蘭老島,在伊斯蘭教徒與基督徒之間持續進行的和平會談過程中,佔領三寶顏市的莫洛民族解放陣線一直飽受冷落。伊斯蘭教徒昔日在該區佔人口大多數,如今成為少數族群。
而有關方面在世界第二次大戰爆發前,在該區開拓了殖民地。
社會排斥似乎促使伊斯蘭教徒作出這種極端行動。
敘利亞人民幾十年來反抗阿薩德家族的獨裁統治。當政府殺害幼童,從前保持沉默的人民猛然厲聲指責,並爆發成毫無組織、缺乏目標的革命。這些受到社會排斥人士的情緒,觸發了完全難於捉摸的叛亂,過去三年已有幾十萬人死亡。
最近,本港一名印尼家庭傭工的僱主夫婦被定罪判刑,突顯出香港社會中一大群聲音微弱、沒有政治力量的人的苦況。教區正義和平委員會成員指出,這個受社會排斥的群體容易遇上暴力,如受到那對被控夫婦的粗暴對待。
香港的非華語兒童長期沒有有傚學習廣東話的實質機會,致使他們求職機會極度受限制,導致這個在本港居住了幾十年的種族社群飽受貧窮代代相傳之苦。
又如「佔領中環」運動源於政治過程的排斥性。儘管暴力事件仍未出現,但有跡象顯示這場運動正面對暴力威脅。
一個包容的社會,才是締造和平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