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至境與悖論

期數
3634
刊登日期
2013.10.11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0 月 13 日

老話說「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要點在「至」。自古國人愛說「至境」,以為心無旁鶩,固執於善,到走到盡頭便近完美。《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有至誠之心便可讓人性發展到至境?人性的至境就是物性的至境?就可與天地神交合一?這無論是前提和推論都是個有待證明的假設甚至是同義反覆。且何謂「誠」?這個字就像廉價果凍,貼在誰身上都可舒舒服服。如果你把「言必信行必果」當成是「誠」的起碼標準,經書上,連孔孟都說大人物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那天下間還有甚麼「至誠」?大鱷的完美之夢當然不會把小魚蝦米的期許當作一碼事,任何人都想把別人都綁到自家完美之夢的戰車上,但若非逼於無奈,誰樂意就範?

完美之夢也許是人腦的思維習性,從我們成為「人」的那天起就是個永遠揮之不去的夢魘。但,凡是人能想得出來的念頭,走到極地便必成悖論。智慧使人成為萬物之靈,而智慧從它開始的第一天起,就得把主體和客體分化,把認識對象無限細地分化。分化必強調分別和對立,認識的主體性必強調自我。在歷史上,人們總是為自己發熱的腦袋(「至境」是也)沾沾自喜,殊不知在我執去到盡頭之日,也必是頭破血流之時。

孔孟的「正能量」思維「爆棚」,便得有老莊以潑冷水來收拾殘局,儒道互補在我們的思維歷史便理所當然。中國的陰陽圖案大行其道,令人想起中西文化都不乏的原始意象:完美不過有如一條狗或蛇繞過身子想咬自家的尾巴。人看東西,目光總像掃描般從一點滑向另一點。若把這首尾相銜的動物的頭當作思維的主體,尾巴就是客體;頭是正,尾就是反。也就是說,若返回人之初的「元」意識,男和女、善與惡、正與邪、對與錯等概念都在剛分化之始,二元對立還未像後世那樣愈演愈烈,整個世界在人們看來大致是統一的。我們何時才能在對事情的每個分立的面相認知得愈來愈清晰的同時,能回到認知的本來統一的大圓中去呢?烏羅伯諾斯的食尾蛇意象也許只算是人的意識在嬰孩時期的產物,但愈是成熟的智慧,就愈得返回原來出發的源頭去。超過二千年來文明史上無數高人的思想軌跡,不總是告誡我們,聰明人最好活得像個孩子嗎?那麼,這食尾蛇背後的意蘊,是否會給我們一些啟發呢?

(「『完美』之夢」·補,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