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祈禱」的教育力量
一個普遍現象:教友不大願意在團體內帶領祈禱,特別是當有神職人員或修道人在場時;縱然勉強答允了,不少教友也只是向天父說幾句、祈求幾個恩典,然後以天主經、聖母經或光榮經結束。
我們不禁要問:「團體祈禱」有何作用?
祈禱確有用處,毋庸置疑,因為耶穌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然而許多時,我們求,沒有得到,往往是因為求得不對,或者,缺乏齊心、信心與恆心;又或者,沒有立時看見天主按祈求而賞賜恩典。很多時,天主是要鍛鍊我們的忍耐與毅力。的確,天主有自己認為最好的「時間表」——這是祂的救恩計畫。
不過,「祈禱」除了「求與給」的關係外,還有其他作用嗎?
最近導演張堅庭在明報副刊撰文,標題「信仰的力量」。他沒有從教義的角度去論述信仰所賦予的恩寵,更沒有從功利的角度去剖析信仰所帶來的改變;他只簡單地分享了信仰生活的祈禱,如何逐步影響著與親人的關係。他說:「信仰的力量,不在一位神職人員能感動多少人,不在教會可以擴充至多大;反而是一位爸爸輕聲對孩子所作的見證。」原來,一家人一起祈禱、用心祈禱、為有急需者祈禱,不但可以為有需要者求得所需恩寵,更為周遭人士起著教化作用。
談話是指雙向溝通。如果說,祈禱是跟天主談話,那麼,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我們與天主談甚麼?
為今天習慣用手機文字溝通、自我意識高昂而不顧及別人的一代,我們懂得跟天主談話嗎?無可否認,我們會擅於為自己所需「祈求」天主,可是,我們有否「紀念」天主為我們所施行的救恩工程?看見天主的造化與作為我們會「讚頌」嗎?接受了天主的恩典我們會「感謝」嗎?最令我們擔憂的,我們並不善於在任何時刻「呼求」,也就是不敏於時時刻刻「看見」天主,談話完畢,也不會懷著信德以「阿們」說聲再見,更遑論以工整的「結束格式」完結與神聖天主的交談。我們與天主所謂朋友式的隨意交談,內容真的很貧乏。
(二)有機會讓天主向我們說話嗎?
「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上主。」(申六4)以色列電台每天開播的第一句話,為我們很有啟發──我們有沒有給天主機會讓祂說話?或者,有沒有用心去聆聽祂的話語。正當我們每天花時間在螢光幕前處理大量資訊的時候,我們要勇敢面對我們天主教基督徒的貧乏──對聖言的認識與經驗很有限度。「聽主言,入主心」(大額我略教宗)沒有聆聽天主聖言,何來明白天主心意、明白祂對我們渴望所講的話語?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聆聽是一種藝術,需要鍛鍊、需要栽培;同樣道理,要聽明白天主的話語,不能立竿見影,必須勤於鍛鍊,不斷聆聽,加以默想,才能與日俱增。我們可有每天誦讀聖言、默想聖言的習慣?在彌撒中,當我們聆聽聖言、聽到「上主的話」後,慢慢變得無意識地回答:感謝天主。非常值得我們同時去問:「天主,透過剛才誦讀的聖言,祢給我說了甚麼?」只有肯定的答案,「感謝天主」才變得有意義。
以下情景,經常出現:主持人帶領團體祈禱,很用心向天父說了幾句話,然後說「萬福瑪利亞⋯⋯」一起祈禱的人莫名其妙,甚至根本沒有察覺所發生的微妙變化──腦袋中仁慈天父的臉容突然變成了女性。綜合以上的反思,我們必須警醒,在帶領小組或團體祈禱時,是否會很容易不假思索便用天主經或聖母經,作為會議前或結束會議的祈禱?我們曉得,天主固然會俯聽我們的禱告,然而,一起禱告的人士,能否從禱文中得到天主的教化?這正是問題的核心。
「安息日是為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谷二27)天主多麼渴望我們能恆心祈禱,目的是要培養對祂的信賴,不斷教化我們。祈禱是要培養人,不是人為了祈禱而祈禱。這樣,除了要培養每天勤讀聖言外,我們不得不學習怎樣祈禱。
福音中,門徒要求耶穌教他們祈禱,耶穌遂教了我們熟識的「主禱文」。有神修學家認為,主禱文包含了信仰的重要真理。在彌撒感恩經後,我們遵從救主的訓示、承受祂的教導,與耶穌一起,在聖神內,向天父喊說:我們的天父……這情景的確很美!可是,為許多信仰進程還在初階的兄弟姊妹、特別是天主教學校的青少年,主禱文的內容與他們成長生活面對的問題,沒有很直接的關係,或者至少需要加以詮釋,才能拿捏得到當中的邏輯。
其實,教會傳統的祈禱,很有「福傳」與「教育」作用。呼求、紀念、感謝、讚頌、祈求、代禱、阿們。呼求,能夠讓信眾在心中確立「神」的位置;紀念,讓我們記起天主在救恩史中許多對我們表達大愛的事件;感謝與讚頌,能夠培養我們自然的回應;祈求,更是培養交託、信賴、忍耐的時刻;「代禱」這諸聖相通的作為,更是培養信眾關懷社會弱勢社群意識的好機會;「因主耶穌之名,天父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此刻在聖三內的祈禱,絕對是一個有深度的宗教經驗;到最後,不要忘記「阿們」的意義,就是「願這一切得以實現」(天主教教理2856);這種恆常信德與望德的表達,為我們是一種鍛鍊。
正當教會看重福傳的時候,我們可否考慮,革新我們團體祈禱的內容,好使每次的團體祈禱,能發揮教育的作用,從而加深信仰深度?在鼓勵教友勇於帶領團體祈禱上,我們神職人員與修道人,責無旁貸。
作者馮定華神父為慈幼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