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患腦積水兒健康成人
陳錫雲,撫育曾患腦積水兒子健康成人,她將個人經驗與特殊教育學校的家長分享,勉勵家長抱正面態度去面對有特殊需要的子女。
陳錫雲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心靈教育計劃」的特約導師,不時與育有智障孩童的家長分享如親子關係、如何照顧小孩等課題。「見到孩子有事,作為父母會感到很無助,但除了依賴醫生及專業人士外,家長也可學習照顧孩子。」她說。
陳錫雲的幼子是早產嬰兒,她懷孕至三十二週時,兒子繁浩便出生,不足四磅的小人兒連喝奶的氣力也沒有,在育嬰溫箱裡整整睡了一星期。
小繁浩終於出院,家人期待他逐步成長,誰料他三個月大時,他的頭顱愈來愈大,到八個月時頭圍明顯比其他正常嬰孩大很多,「頭顱太大令他不能轉身和坐下,後來腦科醫生為他量度腦壓,發現他有腦積水。」
其實,早在陳錫雲當實習護士時,她照顧過留院逾十年的大頭嬰孩,兩個孩子因頭顱脹大影響發育,一直不能長大,「我真的不想兒子便成這樣。」
當時,身為護士的陳錫雲,與做骨科醫生的丈夫不欲兒子接受開腦手術,遂努力找尋其他方法幫助兒子渡過難關,「那時我倆只想到:可為兒子做甚麼?」後來丈夫找到「手法治療」,先為她進行試驗,再替當年只有三歲的長女試行,看到女兒的哮喘因手法治療而有所改善,便決定用在兒子身上。
手法治療令未足一歲的兒子慢慢紓緩頭顱壓力,對鬆弛身體肌肉亦有幫助,夫婦希望這種治療能讓兒子在腦內的腦脊髓液慢慢流到脊髓,改善頭顱脹大的問題。
陳錫雲說,這個病令兒子在兩歲才學會走第一步、三歲才開始說話,學習能力亦比一般兒童遲緩半年至十一個月,讀幼稚園時更發現他有讀寫障礙,夫婦二人決定送兒子到國際學校念書,好讓他在愉快的環境下學習。
兒子懂得走路後,一家四口便經常遠足,大嶼山、鳳凰山等均留下四人的足跡,兒子試過跌倒十次,每次都大哭,但夫婦仍堅持這種運動,「這是為了鍛鍊他的意志力,讓他從跌倒中學習站起來。」
現在,兒子十九歲了,腦積水問題已經康復,說起兒子幼年時的種種,她笑說這是兒子給她的愛心經驗,「因為他的頭顱很大,抱起他時,頭便會撞向我的胸膛,我視這為『愛心頭槌』,是他給我的愛心禮物。」她慶幸丈夫與她同懷正面態度看待孩子成長,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陳錫雲的一對子女現在英國升學,姐弟同時修讀整骨學的碩士課程,「長女自小已被父親作試驗幫助弟弟的病情,她長大後也想鑽研這方面助人,幼子則表示學成後能照顧自己,更期望有朝一日能助他人。」
二OO八年起,信奉基督新教的她成為中文大學心靈教育計劃的義工,二O一一年更著手協助教師培訓,上學年她跟隨神父到特殊教育學校為家長提供心靈教育,她希望為家長帶來「相信孩子永遠也有改善空間」的信息。
可惜的是,不是每對父母都有陳錫雲夫婦的愛心和努力,有些甚至離開家園,留下另一半吃力地照顧孩子,她說:「我會向家長提供身心減壓的方法,鼓勵他們為自己清除心靈障礙物,以減低情緒壓力。」她亦會向家長提議定時運動,有助放鬆心情。
陳錫雲的家中,當眼處掛上《兒童成長箴言》,上面寫著:「成長在批評中的孩子,他學會責難⋯⋯成長在讚美中的孩子,他充滿感激⋯⋯成長在接納及友誼中的孩子,他會在世界中追尋愛心。」她表示這箴言鼓勵她懂得面對育兒壓力,故此經常與人分享,「要讓家長知道,凡事向好的一面想,事情並非絕望,父母應以正面態度,幫助子女成長。」
「兒子既然來到世上,是上主給我的禮物⋯⋯為了他,我要做好本分。」現在兒子除了讀書之外,還愛上不少體育運動:越野賽、鐵人賽、馬拉松等常有參與。她喜見兒子能以健全的身體享受比賽過程,亦感恩家人共同照顧小朋友,彼此以愛相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