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的蘆葦》 (上)

期數
3635
刊登日期
2013.10.18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0 月 20 日

教區視聽中心最新力作《不折的蘆葦》紀錄片,將在本月《家庭影院》上首映。七年前,教區視聽中心攝製隊到中緬邊界拍攝紀錄片,報導山區的天主教徒逆境求存的事跡。當年,山區教友得到大理及瑞麗教區及緬甸傳教士的幫助,逐漸建立聖堂及傳教活動。

七年後,我們再到該區報導現況,很高興見證兩位年青神父的成長,他們跟容思定神父(現職本教區葛達二聖堂)同屬景頗族,目前在雲南服務教會。攝製隊見證了中緬邊界兩面的天主教徒互助互愛的事跡,並製作成為紀錄片《不折的蘆葦》。

手足之情

《不折的蘆葦》導演黃天成是香港獨立紀錄片製作人:「我的動機就是想表達這種關係,就好像片名一樣——《不折的蘆葦》,雖然這個少數民族在中國是沒人理會的,少數民族的教友更是沒人理會,但是在另外一個國家的兄弟的扶持之下,他們依舊生生不息。」他坦言自己在拍攝之前並不知道克欽族神父相助的事情,但是聽聞之後被這種不離不棄的手足之情所感動,將其定為主題,並且希望能通過這部片來感動觀眾。

黃導演回憶,當時的景頗族居住在山區中生活十分艱難,但是教友卻很虔誠。他們沒有教堂,只能在草棚裡進行祈禱等活動。他們缺乏教理知識,卻依舊堅持信仰。他認為支持他們一百多年來將信仰代代相傳的原因有兩點:第一,農村簡單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的樸實的性格,所以接觸信仰的時候,農民不會有太多的疑慮,或許只是覺得神父人好,教理積極向上,於是便相信了。第二,景頗族的傳道員有維繫的作用,他們在緬甸學習教理歸來後,在各自的寨子裡,帶領教友祈禱宣講道理,在緬甸神父未來臨的日子裡,填補了這個空缺。

景頗族的第一位神父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該片拍攝完成的七年後,當地教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景頗族的第一位神父誕生了。黃天成導演表示天主教注重日常禮儀,擁有本族的常駐神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當地教友的信仰生活。大理教區的陶神父從一九九九年就了解到景頗族的情況,他認識到景頗族教會的事務終究需要交付給本族的人來管理,於是大量選拔景頗族青年參加教理培訓,並希望日後有青年成為神父。而這個設想在多年之後的今天終於成為現實。對此,黃導演讚揚陶神父,認為他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即使擁有語言相通,並且能夠常駐的本族神父之後,仍有困難需要克服。因為景頗族的新神父原本接受的是漢語的訓練,所以為了能夠順利地給景頗族教友舉行彌撒,他們還必須要努力學習景頗語的宗教用語和詞彙等知識。黃導演認為,新神父在通過景頗語的學習後,是否會找到獨有的一套方法還是未知數,但不可否認的是,景頗族與克欽族的關係將是源遠流長的。

 

  •  撰文郭愉薇、曾穎嫺╱教區視聽中心供稿
  • 《不折的蘆葦》為景頗族天主教會籌款,十月二十六日(週六)下午三至六時,地點:天主教教區中心九樓演講廳,湯漢樞機主禮。留座:2525 5588。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