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十五年免費教育座談會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十月十七日舉行「幼兒教育與中小學教育共建緊密和平等的夥伴關係」座談會,天主教培聖中學校長蕭思銓出席活動時指出,建立十五年免費教育更能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是次活動吸引逾二百名專家、學者和從事幼兒、小學及中學不同界別的教育工作者出席,共同探討在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的過程中,應如何加強幼兒教育與中小學教育之間的合作與連繫。座談會由教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及幼兒教育學系主辦。
是次座談會的嘉賓講者貝內特博士(John Bennett)是國際知名的幼兒教育政策專家,根據他觀察,幼兒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重大貢獻,包括透過優質教育促進兒童成長,為小學階段學習作好準備;其著重兒童主動性和學習策略的教學法,則與當代學校改革方向完全吻合,並特別針對兒童的特殊需要及附加學習需要(如低收入、新移民和第二語言等)而提倡平等機會。
貝內特博士就幼兒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之間出現的落差發表意見。他說:「這落差在公眾取態、制度結構及教學法上均清楚可見。」他指出,雖然政府在這些範疇有財政等責任,但反應通常緩慢。例如,香港在二○一二年,為幼兒照顧服務、早期教育、中小學教育及高等教育,只分別投放了本地生產總值的0.02%、0.14%、1.83%和1.43%;同一年,瑞典的數字是0.9%、0.5%、4.5%及2.2%,美國的則是0.5%、0.7%、 4.5%及0.8%。
粉嶺神召會幼稚園校長王小鳳是其中一位回應嘉賓,她同意幼兒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的教學法大異其趣,而幼兒教育的私營性質,使規劃有欠制度,也鮮有與中小學教育連繫,兒童能否獲得公平教育機會,例如最近關於跨境學童的爭議也備受忽視。
另一位回應嘉賓、前任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校長李富成指出,進行不同層面之間交流的多是校長。幼兒教師的專業化還未能令人滿意,未能改變社會對幼兒教育界別的觀感和誤解。他認為,幼兒教育必須納入在正規和資助的制度之中,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更有效的支援。
天主教培聖中學校長蕭思銓則指出,學生與認知功能困難有關的學習問題,通常要到中學階段才較為明顯,家長往往拒絕承認,而堅持是因為其他因素,例如是學生天資不足等導致有關問題。蕭思銓校長認為對於有特殊需要學生的支援呈兩極化的現象,建立統一的十五年教育制度,有助及早識別及有系統地跟進。
教院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桂素心教授總結時表示:「教育各界別的工作者,均要反思如何令教育有效延續。我們亦必須嚴肅處理幼兒照顧服務(零至三歲)和早期教育(三至六歲)之分割情況,好讓幼兒教育界凝聚力量,壯大這個界別。」 (教)
- 資料取自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網址http://www.ied.edu.hk/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