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自有安排!(上)
編按: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鄧慧蘭教授本年中獲頒紅十字會人道年獎,以下是鄧教授的分享:
望著放在書櫃上二O一三年紅十字會人道年獎的紀念品,回想過去差不多二十個年頭的大學科研生涯,實在需要吐一吐心中壓抑悠久的感受。常常有人問我:「為甚麼研究手語,為甚麼要走進聾人語言教育的圈子裏,太複雜了!你不怕嗎?」我總是說:「這不是我的工作,是天主的,祂自有安排!由祂來導航,沒有甚麼要怕的!我的最佳伴侶就是祈禱!」每天都像坐在船中,衝過重重駭浪;不過,就像聖經所載,與主同行,祂自然會把風浪平靜下來。
多年來,我就是處於這種心態下開展手語及聾人教育研究。眼見許多懂手語的年青聾人口語不清,中英語文能力薄弱,雖有工作能力,但卻常常失業。他們中五畢業,卻只有初中,甚至小學教育程度,那又怎樣可以升讀大學呢?另外許多不懂手語的失聽青年又無法確定自身的價值、更遑論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標。我常常問:「為甚麼香港會有這些事情存在?我們不是活在一個有完善特殊教育配套的社會環境當中嗎?」
在二OO三年,得到中文大學的支持,成立了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日本財團的資助使中心能與中文大學校外專業進修學院合作,開拓了亞洲首項手語語言學及手語教學的聾人培訓工作,直到今天,終於有第一批香港和亞洲聾人拿到了手語語言學及手語教學高級文憑,總算有資格申請大學。希望當他們走進大學之門時,為聾人提供的手語傳譯,筆記服務等的配套已準備就緒。這幾年,中心培養的一批香港和亞洲的聾人,看到他們學業有成,能自信地站在國際會議上發表手語研究成果,見證了只要溝通方法有效,聾人是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參與學術科研,出類拔萃。
近年也有許多機會接觸聾童家長,發覺他們對手語誤解極深,以為孩子學了手語就不再講話,只要有助聽器、電子耳蝸就可以解決孩子語言發展,教育及心理等等問題。可是,我眼前的現實並不是這樣啊!我遇過不少有助聽器及電子耳蝸的孩子,仍處於語言障礙困局的比比皆是。香港現時所推行的融合教育,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無奈的忍受。語言障礙令他們每天呆坐在課室五、六小時;儘量聆聽也只能猜測到一些模糊、零碎的信息。這種學習過程及校園生活根本是不健康、不愉快的。其實,迄今為止,在國際聾童教育研究中,從來沒有證據說學了手語的孩子就不會說話;反而有研究看到聾童有了手語,發展口語更為有利。
作為研究人員,我認為要把手語語言學及聾童語言獲得科研結果回饋社會;作為人母,我為聾童那不必要的,艱苦的學習過程感到痛心,也為聾童家長對手語的誤解感到憂慮;作為天主教徒,我感到主內弟兄姊妹對這些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的關懷何其重要。我想:「讓這些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本來就是他們的權利!」就是基於這些感受,我毅然踏上了香港聾人教育改革之路,更感到在天主教學校進行手語雙語共融教育的重要性。溝通障礙往往令聾人無法跟別人分享心事,所以,讓聾童在主內家庭長大尤為重要。有了信仰,至少他們可以向天主哭訴學習及交友的困難,信仰也讓他們得到信,望,愛的恩典。(待續)
• 作者鄧慧蘭乃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
中心主任,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