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舉辦專業會議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十月二十五日舉行「學校教育的宗教向度:理念與實踐」教育專業發展會議,有論者認為心靈教育有助學生成長,辦學團體和學校在這方面責無旁貸。
會議由屬於不同宗教團體的學者分享推動宗教教育的經驗。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心靈教育計劃統籌關俊棠神父,分享他在過去五年,透過天主教靈修包括本篤靈修、依納爵靈修、方濟靈修,以及引入一行襌師的覺醒生活,帶出「自處、人生、大愛」的心靈教育幅度。
關俊棠神父:
先滋潤教師心靈
關俊棠神父指出,不同的靈修方式各有獨特之處,如依納爵靈修著重生命定向、生涯規劃,有助青年尋找人生目標;方濟靈修著重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帶出人是天主賜予的珍貴禮物,應予以珍視。
關神父說,推行心靈教育先由培訓教師入手,讓教師覺察生命是甚麼,從而獲得心靈滋養。「教師親身體會心靈是甚麼,有所得著後,再而推動至學生。」
近年已接受心靈教育的教師,以滲透式在宗教倫理科、心靈教育科或德育科加入有關元素;亦有教師在音樂堂帶動心靈滋養,或在英文堂選取與心靈相關的文章與學生分享。
衍空法師:
辦學團體責無旁貸
另一講者,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衍空法師指出,社會充斥著消費經濟、互聯網力量、傳媒道德等問題,令推行德育與價值教育時遇到挑戰。
他說,不少學校著重學科成績,多於培育學生成為心靈健康的人,令推行德育與價值教育時,遇上時間、師資、教材等方面的困難。
衍空法師認為,要有效把宗教價值融入德育及價值教育,辦學團體責無旁貸,他又指宗教團體在社會道德事務上,可扮演更投入角色。
他舉出一間佛教中學為高中生推行禪修的例子,表示教導學生打坐禪修,有助放鬆和減壓,實際經驗反映出「在學校推動心靈教育是可行的」。
彭培剛法政牧師:
提升品格及人生觀
聖公會明華神學院講師彭培剛法政牧師,就宗教向度與關懷作演講。他指出,宗教辦學是實踐宗教教義的理想行動,學生在宗教氛圍下,能培養出貢獻、侍奉,以及付出的精神。
「不少教會學校的學生普遍沒有宗教信仰,辦學團體談及價值觀、人生觀時,不能忽略宗教教育本身的精神及傳統。」他指出,「透過倫理科,較容易向學生灌輸宗教對人的品格、行為、道德等標準。」
彭培剛指出,宗教教育最大的貢獻,是帶出生命的意義,「人的存在目的,人類的價值是甚麼?宗教教育讓學生明白生命的起源和目的。」他認為人若懂得欣賞生命的奇妙,自然會尊重及愛惜生命。(高)
團體代表談宗教與教育
(本報訊)由教育學院於十月二十五日舉辦的「學校教育的宗教向度:理念與實踐」教育專業發展會議上,來自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及孔教的辦學團體,於開幕禮上就宗教教育發展上分別致辭。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總課程主任陳乃國博士:
天主教學校的教育是給予青少年展示天主教的生命觀,以找到真正生命的道路。宗教教育應是以天主教價值觀為準繩的道德及心靈教育。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認識天主和各道德、倫理、生命課題中天主教觀點的好人,而不是領洗入教。
現時天主教學校強調「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和家庭」的五項核心價值。天主教學校的學生以非教徒為主,其「宗教教育」是學術與靈性兼備、適合天主教和非天主教學生的「宗教教育」,而非假設學生已接受基督信仰的「教理教育」。
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衍空法師:
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宗教應當有所承擔。宗教辦學的目的,是藉著全人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尚的人格,和堅毅的意志,將來服務社會,貢獻所學。
當年輕人有健康的人生觀、道德規則,及意義感,即使處於靈性的掙扎和青春期逆反心理階段,也仍然會對世俗的不良影響有一定的抵抗力。學生若沒有靈性引導和道德教育,就容易迷失方向,無所適從。透過宗教教育和價值教育,學生的意識形態才能得以在正確的軌道上逐漸成型。
香港聖公會陳謳明主教:
宗教團體在世界各地的教育及慈善公益上擔當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從六十年代起至今,說明不同時代對人的成長的轉變,直接影響着今天的教育,特別是宗教教育及心靈教育,更是一個愈顯重要的課程。這種「入世」而「不屬世」,對世界具承擔但又不去佔有世界的精神,就是「信仰」所催生出來的動力,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及見證。
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由副院長孔春琼讀出):
宗教的最大功能是培養道德。在學校教育中,五倫關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不可迴避的。五種關係在任何民族當中都存在,在任何宗教當中都存在。所以,在學校中推行五常之道的教育,也同時就是將各大宗教的思想精華向人民傳播。
道教香港青松觀何多樑道長: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當青年面對種種誘惑,使其品德、生命和心靈等方面受到威脅時,學校教育應該比昔日更重視教導他們如何去「做人」,如何「修養」自己。這正是道教所關心的,亦是道教修養工夫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通過引導學生認識道教的精神,幫助他們掌握和實踐剛才所分享「節制」和「順應」的修身途徑,自然能培養他們養成正確的生命觀,並且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