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風景

期數
3638
刊登日期
2013.11.08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11 月 10 日

人的思維,通常都循一定的邏輯行進去推敲論斷。廣府俗語說「死牛一邊頸」,形容的是人會執拗得像頭牛,死時脖子扭向何方即一僵到底。我們自呱呱墮地起便逐步接受了某套理念,但當你日漸長大,會發覺理念是一回事,現實生活又是另一回事。許多人由只得一個「乖」字到成熟,都有個面對這矛盾的痛苦過程。有些人上下求索,走出新天地,但窘惑終身者也不少。大多數人則不了了之,隨大流了事,成了庸俗的大多數。

人有完美之心,很可能是我們天生的觀事想事方式做成的。我們接受信息,融匯貫通,都遵循著簡約和使之完善易解的傾向,這充滿主觀的認知過程,決定了我們對世間萬事天生會向真善美靠攏。孔子和柏拉圖都相信史前有個黃金時代,認定那時一切都好,都合理,只因後來人心不古,才墮落成現實世界裡的德性。這想法也很自然:誰都得靠概念去想事和說事,而概念從來就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個個片面的意符,它們的發明都靠約定俗成,到了要認真思索的段落時,誰也難尋根究柢,便只能想像它本來就不說自明,不把它們都寄托到一個子虛烏有的來源,誰能自圓其說?

人於是碰到甚麼事,總是先給它歸入某個概念,再問它本來該是怎樣的,然後用這想像中的規定去拷問現實,符合則拍手稱快,不符合則口誅筆伐。孔子說為政的根本在於「正名」,便出於這思維方式,也難怪儒家「正」了二千多年一事無成。現實和理念既從古至今都是兩個世界,庸人用前者否定後者,書呆子用後者否定前者,而我們二千多年來的文脈大致近乎後者。由韓非《說難》到屈子《離騷》,哪篇不牢騷滿腹?

不是說人不該發牢騷,但這世界沒因任何人的牢騷而美麗了半分,這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也不會讓任何人變得更聰明。人想看清這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唯有腳踏實地,對從概念到概念和非黑即白的理念玄談說不,才不致陷入只用言語徒勞地向現實宣戰的覆轍。如果你承認每個人都有權按自己感覺良好的樣子存在,那麼世界也必是多元的,也活該按讓你百味紛陳的樣子存在。西諺說人間不過是道橋,宜路過而不宜蓋房建屋。人活著不過走了一遭,最好學會看到周遭的一切美與醜的對立和共存後面的真諦。它可以是統一的、融和的,甚至是美的。問題在於你怎麼看而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