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樂協會
明愛樂協會成立四十五周年
交流會探討驗毒與戒毒經驗
(本報訊)明愛樂協會(下稱樂協會)與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就政府九月推出的《驗毒助康復計劃諮詢文件》,於十一月五日假理大舉行交流會,與社工探討「驗毒測試在香港預防、戒毒及康復服務上之應用」。
樂協會主任張大衛分享香港在預防及戒毒康復工作中應用驗毒時指出,以驗毒協助處理吸毒問題,是預防濫藥的其中一種方法。
他說,過去有不同行業的僱主要求樂協會為員工驗毒,以確保員工在正常的狀態下工作,「如從事運輸業的人有吸毒問題,若受毒品影響下駕駛會有很大問題。」然而,驗毒需得到當事人同意和保密,並在收集過程須保安妥當。若確實員工吸毒,他希望僱主能給予員工機會改掉不良習慣。
張大衛表示,過去以尿液、唾液、汗液、頭髮等生物樣本驗毒,惟好些測試或會出現呈假陽性或假陰性。該會過去三年曾為三千多人進行驗毒中,三十七人須確證樣本;在二十一人呈陽性的結果中,最後證實只有五人吸毒。他說,當檢測上遇到困難,會尋求專家、顧問或醫生的意見,以確證樣本屬準確。
自二OO八年起在元朗區推動前線戒毒工作的劉宏章,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天朗中心主任。他指出,該社區成癮的成年吸毒求助者中,逾半吸毒年期在五年以上,當中有些不願接受隔離戒毒,亦有多次進出住院式戒毒所,即使戒毒後也看不到前路等。
劉宏章表示,吸毒的求助者中有兩成人曾有自殺行為或念頭,「每當聽到有人因吸毒問題而死亡都很震撼,這不只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社區的事。」他指出,若驗毒能作為預防工具,及早發現幫助他們戒毒,可使他們不用再重複遺憾、影響一生。
基督教正生會行政總裁林希聖分享戒毒工作經驗時指出,須及早介入濫藥者的吸毒問題,他說:「吸毒有如是行為及思想上的『傳染性病毒』,青少年易受朋輩影響而濫藥,這問題不容忽視。」
林希聖指出,九成戒毒者人士並非自願戒毒,過去被轉介到正生會接受兩年戒毒的人士,經常倒數離開正生會的時間,但當兩年住院期結束,亦有三成人表示願意留下,「他們需要時間去醒覺,思考自己的前路,當然,在吸毒時他們根本不會察覺有問題。」他舉例說,試過有祖母舉報孫兒吸毒,孫兒起初遷怒於祖母,後來成功戒毒,現已是攝影師,他感激祖母當初的決定。
有推動藥物教育經驗的社工黃寶文指出,毒品問題是複雜的社會問題,須各界㩦手對抗。對於政府於九月推出的驗毒助康復計劃諮詢文件,社會及業界應加強討論,建議政府與不同市民或持份者講解,除了驗毒之外,也要考慮其他可行方案。(高)
明愛樂協會成立四十五周年之際,與理工大學合辦研討會。左起:劉宏章、蘇錦馨、樂協會咨詢委員會主席周文亮、黃寶文、林希聖和樂協會主任張大衛。
康復者家人心聲:驗毒測試有助戒毒
編按:樂協會服務使用者家長於十一月五日的交流會上分享她陪伴女兒戒毒的經歷,內容摘錄如下:
我女兒一歲時,我便與丈夫離婚。女兒與她父親同住,我跟她的關係也變得疏離。她十五歲時,我接到警察通知,女兒因藏毒被捕,由於她當時尚未成年而被判感化。女兒二十一歲時再因毒品被判入福音戒毒中心,期間我們認識了明愛樂協會,也認識到其他支援服務。
當初得悉女兒吸毒時感到震驚、焦慮及無助,因為自己只花了很少時間照顧女兒而內疚,因此甚少責罵她。我自責,身體亦開始發病,患上甲狀線腫瘤及抑鬱症;加上要工作,不知可跟誰傾訴,壓力很大。
我最初不知道甚麼是「互累症」,直至測試後才發現,自己有很多互累症徵狀,如失落、失暈落魄、緊張及失眠,身體也出現很多痛症,呼吸困難。我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女兒身上,令生活沒有了自己,無論做甚麼都只是想著女兒,想像她吸毒的情景。
積極參加「互累症」小組後,我學習去跟其他人分享,並重新檢視自己的性格、想法及人際關係。從前生活和情緒都被女兒牽著走,現在知道自己原來有很多選擇,找到生存目標,每天醒來都有希望,積極欣然去接受生活。
家長承受壓力
驗毒服務讓家人安心
驗毒測試可以使家人安心,不用經常懷疑家人有否吸毒,也不用經常提醒對方不要重吸。
家人要舉報自己的子女需要很大勇氣,但當用盡辦法都不能令子女戒毒,最後只能報警。但是很多家長都表示,即使子女在家吸毒、鼻仍有粉末,警方到場也未能拘捕他們。家人做決定已不容易,况且未能入罪更令自己感到失落無助,承受很大壓力,這亦會影響與吸毒家人之間的關係。
拘捕吸毒者後,可以讓家人容易取得支援。反觀有些家長溺愛子女,更或給錢子女買毒品在家中服食,這令問題惡化。社區驗毒則有助找出隱蔽的吸毒者,及早提供協助。
戒毒者家人(右)分享感受。
樂協會評估驗毒計劃
九成康復者家人贊成
(本報訊)明愛樂協會十一月五日理工大學公布的調查指出,九成吸毒者家人認為諮詢中的「驗毒助康復計劃」能幫助他們處理問題。該會建議政府訂立機制協助吸毒者家人。
樂協會十月訪問了一百五十六位吸毒者的家人,稱結果反映受訪者相信驗毒有助康復,可以協助他們解困,惟諮詢文件內有關實質協助吸毒者家人的措施有限,故此政府應訂立機制協助吸毒者家人,而前線工作反映,大多成年吸毒者曾在家或朋友家中吸食毒品,惟家人受著極大情緒困擾,亦無法處理家中吸毒問題。
對於幫助吸毒者尋求協助及參與有關計劃,樂協會建議吸毒者家人裝備好跟進問題的技巧,如衝突處理和溝通,這才能夠配合計劃,令「隱蔽化」的吸毒問題得以緩和。
樂協會亦建議有關方面加強戒毒康復的「下游」服務,跟進戒毒者。該會指出,如當局推行「驗毒助康復計劃」,可以讓吸毒者及早獲辨識及安排輔導和治療,同時應加強輔導和戒毒中心服務等配套及人力資源,避免吸毒者等候多時,最終延誤及時介入。
調查亦發現,九成受訪吸毒者家人在處理家中吸毒問題時感到困擾,更有四成多家人出現有五個以上的「互累症」徵狀,其中精神緊張或失眠最為嚴重,其次是不能自控。
樂協會鼓勵吸毒者家人主動尋求服務,並接受相關個案輔導和參與「互累症」治療小組等,使自己懂得自愛、自我接納的價值觀、重新處理與吸毒者的不健康關係等狀況,才能避免與吸毒者互相拖累。
上述調查指出,贊成推行「驗毒助康復計劃」的受訪者當中,五成四認為它能夠及早辨識吸毒者,四成四認為可改善香港吸毒問題,兩成八認同能阻嚇公眾吸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