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意大利人紮根港澳五百年 /
意大利人紮根港澳五百年
意大利人在香港及澳門為數不多,卻對兩地貢獻良多,早年尤其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教育以及教會的發展,《意大利人在香港及澳門五百年》(意大利駐港總領事館;二O一三年初版)述說意大利人如何視港、澳為家,以及先賢為社會打下基礎的歷程。
昔日不少意大利傳教士遠赴港澳地區服務,不少僑居兩地的意大利人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們一直參與建設社會,此書史料橫跨五百年,由意大利駐港澳總領事格施嘉鳳(A. Schiavo)牽頭製作,邀得兩位來自意大利的居港歷史學者柯林霖神父(G Criveller)及A. Paratico撰文,前者是專研教會史,後者活躍商界兼寫小說。
全書分為歷史文章和口述歷史,介紹昔日意大利人包括米蘭會(宗座外方傳教會)傳教士的華洋相遇,以及他們如何在港澳落地生根。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應是最早一批來澳的意大利人,而傳教士更在澳門成立第一所高等學府「聖保祿學院」。
在香港,意大利人更參與建設香港早期的學校,意大利神父及修女亦在建設香港教會上扮演重要角色。不少土生土長和赴港的年青意大利人於香港回歸後繼續貢獻社會,也保存家鄉的文化,他們的分享見證香港人華洋一家的共融氣氛。(鄧)
安貧小姊妹的靈修
《超越國界之上——瑪大肋納小姊妹的生活與靈修》(公教真理學會;二O一三年七月初版)以深刻例證與生活記載,帶出耶穌小姊妹的神貧精神和她們與弱勢同行的經驗。
作者安琪蓮嘉(Angelika Daiker)在其神學博士論文研究耶穌小姊妹,她在此書的德文原著(中華區耶穌小姊妹把法文書譯成中文)藉著她長久以來與耶穌小姊妹,以及其會院兼服務點「友愛之家」交往的體會,深入耶穌小姊妹的會祖瑪大肋納的思維和靈修經驗之中。
瑪大肋納小姊妹生活出神貧精神,她亦超越國界,把自己陪伴最疏離的階層、最被捨棄的人群的經驗傳承予她的姊妹。作者分享這位會祖於一九三九在撒哈拉沙漠創會的經過,這些修女在人群中過默觀的生活,效法耶穌置身於貧窮的勞動群眾中一起生活。
關俊棠神父撰序說,安貧小姊妹的經驗提醒人放下學識,返璞歸真,以同行者而非導師的身份陪伴他人。(鄧)